首頁 特別專題 〉 侯忠穎

侯忠穎

專畫「手語繪」

文:徐偉珍 圖片提供:侯忠穎

「手語」是聾啞人士的溝通方式;「語彙」是一般人的溝通方式,而藝術家侯忠穎的「手語繪」,則是一種以藝術化的手法,結合「手語」和「語彙」,讓畫面與觀者溝通的方式,這位將近20年都在畫手的藝術家,也將帶領讀者進入意想不到的「手」的「視界」。

過動兒的趣味童年
總是戴著一副黑框眼鏡,態度謙和有禮、氣質斯文的藝術家侯忠穎,1983年生於台北,國際上的教學及得獎經驗非常豐富,現任國立台南大學專任助理教授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是全球第一位畢業自英國王子傳統藝術學校PSTA(Prince’s School of Traditional Arts)的華人,該校是由查爾斯王子親自創立,為目前全球唯一將各國傳統藝術納入課程的藝術學校。

侯忠穎家裡經營才藝教室,母親為美術老師、他藝術之路的啟蒙者,自2~3歲幼兒期,即開始接觸美術材料和創作。小時候相當頑皮、被認為是過動兒,因而綽號為「猴子」,平時父母要上班,祖父母接手照顧總是感到疲累不堪,只要給他一支筆和一疊紙,就能瞬間安靜下來,讓大人們得以享受短暫的寧靜。

小小年紀就以畫家之名的夢想中成長,6歲前他最愛看的電視節目是「Animal in Action」,節目主持人會用精湛的素描功力描繪、介紹動物。因此童年時期侯忠穎最喜歡的兩種活動就是畫圖和探索自然,父親亦常帶著全家人一同到野外散心,父親會挑選僻靜處禪定修心,而他則在一旁與昆蟲、魚蝦玩耍,並享受著探索自然的美好。

在母親的薰陶下,侯忠穎小學 6年級時就開始接受素描、水彩等較學院式的美術訓練,順利考取新北市立福和國中美術班、中正高中美術班,最後同時錄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和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

就讀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同時,就在家裡與其他的畫室兼課,大學畢業後,除畫室的教學工作之外,還在新北市立永和國中擔任實習教師,實習結束後回到台灣師範大學就讀研究所,2007年研究所期間遇到藝術經紀人,於展覽場上嶄露頭角,2009年保送師大美術系博士班,期間曾和北京芳草地畫廊合作,參與了多次國際型展覽與博覽會,2012年獲得英商SPEY全額獎學金至英國王子傳統藝術學院留學,並獲得查爾斯王子的讚賞,邀請至皇宮作品示範,2013年成為英國聖像畫協會會員,2016年在玄奘大學擔任助理教授。2019年在國立台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係擔任專任助理教授至今,同時任教於國立台灣師大美術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系。

選擇「手語繪」之路
談到如何以「手語繪」為題材作畫,侯忠穎說道:「從小到大皆順利地在美術班就讀,對自己的藝術技巧和知識相當自信,在大 3時尋找個人主題與風格卻相當迷茫,失去對創作的感動,於是藉由暑假去歐洲旅遊的機會,為自己重新充電。」他在羅浮宮看見 18世紀法國藝術家Nicolas de Largillière的作品《手的研究》,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也勾起他童年時期關於手的諸多回憶,原來,侯忠穎有個佛教家庭,小時候跟著大人們念著聽不懂的「大悲咒」,也順道學會翻閱經文圖像,幼時的他為這些優雅而神秘的佛教手印深深著迷,每個手印的寓意包羅萬象,讓他感動,也埋下他與「手語繪」題材結緣的種子。

侯忠穎認為「靈感非一日迸發,許多的靈感皆回應自身過去的經驗和感動。」他懂得以「滾動式」創作法讓創作思想的脈絡更加清晰。他說:「滾動式創作法就是清楚理解藝術家和自己的作品始終存在一種距離,這種距離會在創作過程中逐漸被釐清,同時越來越能見證自我,因此我認為不要等到有靈感才行動,『做』比『想』可能來得重要一些。」

17年來,藝術家侯忠穎「手語繪」系列作品,隨著心境和關注的議題不同,呈現連續且多向的創作脈絡,分為四個創作系列,分別是:《手的寓言》(2004)、《視界系列》(2009)、《手山水》(2011)、《無形的手》(2015),系列作品創作的起始點雖不同,但隨著後來持續專注於手的主題,仍會將早先的系列作品再發想與延續。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五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