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特別專題 〉 新人類.新造物

後未來主義的3D世界

新人類.新造物

採訪概念藝術家:劉承杰、曾瑋翔、張以得

文:曾魂 圖片提供:劉承杰、曾瑋翔、張以得

無論是巨大的電影銀幕上,恢宏壯闊的視覺饗宴,或者讓人目眩神迷,沉浸其中的電玩遊戲,甚至充滿科幻色彩的媒體、海報、刊物、藝術作品……3D設計已然充斥著我們生活周遭。隨著「科技藝術」(High-Tech Art)的高度發展,3D蔚然成風,介入每個文化層面,彷彿在這現實世界中嵌入的新世界,萌生出結合瑰麗想像與未來主義(Futurism)的文明。

假作真時真亦假,3D設計幾乎以完美的方式模擬真實;同時,又以另一種真實詮釋虛幻,美國符號美學家蘇珊.蘭格(Susanne k Langer),認為審美的態度乃「心靈來回擺盪在幻想與幻想的自覺之間。」這種演變不斷的藝術型態,不斷地賦予我們迥然不同的美感經驗(Aesthetic Experience),我們準備好迎接這個新世界了嗎?是否也好,它早已神奇地誕生。

新人類
倘若說每個世界都存有起源和第一因,那麼,3D的世界又是由甚麼樣的造物力量所形成呢?也許,背後存在著那群充滿智慧的個體,儼如這個時代的「新人類」(New type),創造即是他們的特異能力。

「『新人類』是純理論上的『新人類理論』,他們可以是吉翁.戴肯所指的『在宇宙環境所生活而使洞察力以及感受變得敏銳的人類』,也可以是高橋昌也在《Gundam Sentinel》中所說『只有不被舊世代所束縛的人才是新人類』。甚至是長谷川裕一在《機動戰士Crossbone Gundam》所指『不論新人類和舊人類其實都是人類,並不在存在進化與否的問題』也無不可。」(𠎀特,不詳)他們洞察著生活,擺脫著法則,竄改著文明。

在台灣這個島嶼上,三位擁有著如此特異能力的概念藝術家(Concept Artist)劉承杰、曾瑋翔和張以得,各自從獨特的世界觀出發,專注於每片心中的場景和每個角色的形塑,從萬物的光影、色彩、紋理等高度細節,以至於生物構造的肌理材質之表現,所有構成一絲不苟,最後託付予電腦進行運算。

他們是怎樣一次又一次地創造世界,如何運算出無盡的生命力呢?故事從此說起。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五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