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特別專題 〉 林再生

生活就是一種儀式

林再生

用鏡頭書寫美麗人生

文:朱介英 圖片提供:林再生

生活就是一種抵抗時間的儀式,在漫無邊際的時間大流裡,毫無作為地任由歲月雕刀摧殘與腐蝕,終究讓存在失去意義,因此蒼生們不僅要奮力生存之外,還要好好地賦予生活實踐更豐富、更完美的意義與價值,唯有提升生命的層次才足以在時間的屏幕繪上多采多姿的畫面,記錄著輝煌光燦的傳統,作為一代接著一代宿命延續與傳薪的基礎。

文化的淨土
人類社會的生活本質,除了日常食、衣、住、行、育、樂等有形的面貌之外,還有一套凝聚生存與生命意義的法則,濃縮在超越日常生活樣貌的儀式中,潛藏著「意義」訂定的過程,穿越社會結構的籓籬,引導社群內的個體,從社會結構中某個位置進入更高一階位置的過程,這一連串「過程」以儀式型態,一階緊跟著一階,從出生到臨終,一整串儀式構成傳統的意義框架,為文化建構莊嚴而神聖的標竿。

隨著科技文明日益發展,把全球人類帶進一個日益一體化、同質化、國際化、標準化、規格化、模塊化的都會生活環境,人民紛紛從鄉村走入都會,從蠻荒走進文明,為了追求更簡潔、更舒適、更方便、更富裕的生活,於是那些自詡為已開發社會或國家的國民遂逐漸把自己的淵源和血脈遺忘,忽略甚或丟棄,生活型態改變,但是文化的血脈仍然在某一階段的生命意識中繼延存續下來,那就是充滿著各式各樣象徵符號的儀式,藉著儀式得以保留被文明排擠的文化血脈。

台灣這一塊近 300多年才因為地處大航海東亞航線咽喉地帶的大島嶼而被重視,文明的各種髒腳紛紛踩踏進來,把原本居住的原住民趕進山林,權力與利益的爭奪便在平原地區展開,大都會崛起,容納著來自大陸、東南亞、東北亞的移民,以及列強帝國在此爭端迭起,汙染了這一塊美麗之島的純淨與 祥和。所幸,要尋找一片保存著原初文化的淨土,還能夠在原住民生活儀式中採擷得到,這些珍貴的文化財產是島嶼受盡摧殘之後僅存的瑰寶,必須珍惜。

目前大都會生活圈中,舉目盡是病入膏肓的資本主義消費意識充斥於虛擬世界;年輕族群陷入大都會的泥沼,很難從中拔出雙腿,遑論全身而退,即使從深溝山壑中遠程來都會謀生的少數原住民們,很可能就淹沒在生活的大潛流裡。可貴的是絕大多數原住民們都能夠守住自己的原生傳統,每當原生族群舉辦富含重要意義的儀式活動,都會從各地奔回家鄉參與這些極具象徵意義的聚會,為生活的段落設定階段性意義。這也是社群生存、族群生命延續不可缺的強韌信念。

南島民族的原鄉
林再生,現任台灣攝影家交流協會理事長(主席)、中華藝術攝影家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以及國內外許多相關攝影協會、學院、俱樂部、聯誼會顧問、常務理事、名譽理事長等職,勳業彪炳,獲獎無數,包括2016北斗之星第 4屆中華藝術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第55屆中國文藝獎章(美術攝影獎)、首屆華光攝影雙年展當代傑出貢獻攝影家獎、第 2屆福建攝影榮譽金像獎、2009上海國際郎靜山攝影藝術獎金像獎、第24屆黑龍江省攝影藝術特邀類最佳作品獎、第 1屆馬來西亞美里國際攝影邀請賽特優獎、1986~7新北市(台北縣)攝影沙龍連續2年年度總決賽金牌、1989台北市攝影沙龍年度總決賽銅牌、1989台灣攝影沙龍年度總決賽銀牌、1993台灣攝影沙龍年度總決賽金、銀牌等,畢生奉獻在攝影專業領域中,成就非凡。今年年中,假台北市捷運中山站藝廊主辦《林再生台灣原住民經典攝影展》內容包括〈魯凱族南島婚禮〉、〈泰雅族之紋面〉兩大主題,展出期間,吸引了不少觀眾目光,有鑑於這一項攝影展的獨特性,本刊特別與他取得聯繫,獲得首肯進行網路採訪,留下彌足珍貴的攝影作品,值得本刊讀者一讀再讀。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五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