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特別專題 〉 潘小俠之眼

台灣作家一百年

潘小俠之眼

寫實主義的鏡頭美學

文:朱介英 圖片提供:潘小俠

「我認為,就如同其他的視覺藝術一般,攝影是對人生的一種認識與了解,是一種吶喊,一種解放,而非為了標榜或證明所謂的藝術創意。攝影就是生活。」(Bresson, Henri Cartier. 1989:自序)亨利.凱狄–布烈森在他的一本攝影集《Henri Cartier-Bresson攝影之父:亨利.凱狄–布烈森》的序言如此說道。

阿特傑與寫實攝影
1839年達蓋爾成功地把塗有碘化銀的銅片,放在裝有控制光圈和快門鏡頭暗箱裡翻攝出生動的人像來,正式為後世宣布了攝影術誕生,當時的報紙社論大肆批評這個新發明的技術是「來自法國的惡魔技藝」,保守人士認為「想留住影像的意圖,就等於在褻瀆神靈。」(Benjamin, Walter. 1999:14)同年,物理學家弗朗索瓦.阿 拉果(Francois Arago)務實地站出來舉辦一次演講為這個新發明辯護:「這篇演講的優點是指出了攝影可以如何廣泛運用在各種人類活動中,讓攝影與所有人類活動交織成關係密切的網絡。」(Benjamin, Walter. 1999:16)攝影把一切動態的現象瞬間凝凍成可供仔細觀看的圖片,班雅明務實地表示:「只有藉著攝影,我們才能認識到無意識的視覺影像,就如同心理分析使我們了解無意識的衝動。」(Benjamin, Walter. 1999:20)起初,攝影術的發明只是被廣泛地運用在寫實的人像複製,當時的攝影家仍然固持著從古典美術名畫中尋找靈感,創作肖像的觀念,以拍攝王侯將相、富商貴族為主流,達蓋爾的碘化銀技術將影像鉅細靡遺地轉印出來,成為與畫家們對峙的洶湧暗潮,後來攝影家又運用一種稱為「美柔汀法」(mezzotinto)的技術,把人像攝影創造了更加完美的光影層次。此時已經為攝影藝術的「寫實主義」(Realism)埋下伏筆。直到尤金.阿特傑(Eugene Atget)和費魯喬.布 索尼(Ferruccio Busoni)出現,真正把攝影藝術的寫實技術發揮出來,為後世建立了傑出的典範,尤以阿特傑更為吾人所熟悉。

阿特傑是個戲劇演員,對演藝事業感到厭倦,放棄舞台事業,在巴黎窮困潦倒,抱著相機在巴黎大街小巷穿梭拍照,以風景照片四處兜售,每張只賣幾分錢,不幸的是沒有機會遇到伯樂,去世後留下 4000多張相片,被來自紐約的貝倫尼斯.阿伯特(Berenice Abbot)整理後編輯出版,轟動攝影藝術界,可惜阿特傑在世時沒能享受到這份功名。「阿特傑對技術掌握已登峰造極,可是這位大師終其一生活在陰影中,孜孜不倦地默默工作。」(Benjamin, Walter. 1999:33)班雅明如此形容:「阿特傑尋找那些被遺忘、被忽略、被掩沒的景物,因此他的影像正與那些城市之名所挑起的異國浪漫虛浮聯想完全背道而馳。」(Benjamin, Walter. 1999:34)他很忠誠地跑到窮巷僻壤中,尋找繁華都會背後的真實,用鏡頭記錄現實存在的點點滴滴, 4000多張作品不帶一點矯飾,完全排除刻意造成的偶然與驚奇,他照片中所要表達的是毫無掩飾的現實,他把都會生活的千言萬語轉化為無聲的影像向觀看者敘述,只要稍微仔細去注視,立刻可以感受到照片中有著鮮明而神秘的話語凝視著這個世界,觀眾會在影像中看到極為微小的火花向人們的意識噴湧。「阿特傑掌握的真實為不帶一絲一毫情感的寫實主義豎立標竿,也為「巴黎影像預示了超現實主義攝影的來臨。」(Benjamin, Walter. 1999:34)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五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