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特別專題 〉 舞一座符號之塔

空間書寫

舞一座符號之塔

顏鳳曦讓舞蹈回歸身體

文:朱介英 圖片提供:顏鳳曦

身體是什麼?大多數人都看不到自己身體的真實意義,因為他們從出生便一直住在自己身體裡面,就好像人存在宇宙當中無法看清楚宇宙一樣,高宣揚在著作《流行文化社會學》(Sociology of Fashion)中指出:「當他們看不到自己的身體的複雜性時,他們自己也就成為了身體的奴隸。他們任憑身體決定自己的命運。」(高宣揚,2002:363)其實人的身體不只是提供生存各種機制而已,還是人類精神和思想的載體,身體會隨著時間腐朽回收,而住在身體裡面的靈魂卻是代代遞延構成社會文化的堅固基石,身體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法國解構主義作家喬治.巴塔耶(George Batai lle, 1897~1962)形容:「建築是社會靈魂的表現,正如人的身體是每個人的靈魂一樣。」(Batai lle, George. 1929:171)身體也是整個人類社會文化的基本元素,維繫身體與靈魂中間那一道無形的橋樑我們稱為能量,經由能量傳遞與牽引,身體與靈魂合而為一,身體裡靈魂所引導的各種生存活動直接指向文化遞延與發展的本質。

藝術是文化語言,許多人類的身心靈動能,透過各種類型語言表現出來,累積成為文化厚實的基礎;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文化型態,紀錄在漫長的歷史典籍裡,就好像地質學家挖掘岩層,看到層層疊加的色澤與土質,記錄著不同世紀裡所發生的生命特徵,彼此相互轉化與滲透,交叉重疊,構成源遠流長的傳統。作為舞蹈這個文化語言類型,現代與傳統之間那一道涇渭分明的界線,成為古典與現代的分野,正如美術的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之分野,緣於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崛起;音樂的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之分野,緣於巴哈十二平均律被庶民音樂應用於實用基礎,而被興起的文化工業實用主義(Pragmatism)鯨吞蠶食;文學的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之分野,緣於大眾文化(mass culture)普及之下改變了社會型態,把古典範疇置於高高在上的珍貴水晶櫥窗裡,高宣揚說得妥切:「文化不再是社會上層或統治階層所獨享的特權,而是越來越多社會大眾可以享受或共同分享的財富。」(高宣揚,2002:200)說明了現代化的基本概念,即拋棄以往精英文化由王公貴族、富商巨賈獨領風騷的特徵,在封建時代傾潰之後,庶民文化崛起的時代,舞蹈也應屬於大眾的文化資產。

用動作在空間寫詩
現代舞與古典芭蕾的分野淵源於一個極為戲劇化的傳奇事件,那就是在 20世紀交接時期,一位舊金山的女舞者伊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 1877~1927)首位披頭赤腳在舞台上跳舞,她脫掉舞鞋擺脫古典芭蕾的桎梏,打開了現代芭蕾由內容決定形式的革命性概念,翻轉古典芭蕾拘泥於形式的表現手法,何恭上在著作《美妙的芭蕾》(Graceful Ballet)中寫出「現代芭蕾是用動作在空間寫詩。」(何恭上,1969:25)的經典名言。

現代舞的平民化也與古典芭蕾屬性有著明顯差異之處,國內現代舞編舞家、風乎舞雲舞團製作人、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教授顏鳳曦回顧1960~1970年代美國舞壇提出「去技術化」(De-technical)的概念,她說:「當時美國賈德遜舞蹈劇場(Judson dance theater)編舞家們開始重新思考使用日常動作來轉換為舞蹈的可能性,有許多討論。正好當時眾聲喧嘩、群雄並起的美國舞蹈界也適時地發出一些聲音,而聲音最響亮的要數美國激流派(Fluxus)藝術家們群起對古典音樂圍剿;另外有一派高揚觀念藝術的創作者也在攝影領域展開新領域的探索,這是20世紀藝術『去技術化』的普遍概念,逐漸像星星之火一般燎原起來。」在芭蕾舞領域中,鄧肯早就拋掉芭蕾舞鞋,身穿半透明舞衣,隨興地在舞台上讓身體遊走,她揚棄古典芭蕾那種極端矯飾的規矩,千篇一律地在框框裡炫技,過分嚴謹的傳統反而侷限了身體所具有的自然能量,所以鄧肯「重新找回人類走路、跑步、簡易的彈力、自然跳躍,以及頭、手臂、和肢體的情感動作。」(何恭上,1969:28)讓她冠上「現代芭蕾之母」的榮耀。

其次,在舞蹈所要表現的主題上,古典芭蕾受限於敘事與音樂的主幹,所以古典芭蕾所賴以推崇的價值在於呈現古代神話、聖經故事、文學名著上,純音樂的舞蹈則依靠旋律與節奏的抽象闡釋,舞者或舞團所推出的舞碼跳不出傳統的囹圄;現代舞之所以不太被稱為現代芭蕾,因為它不以客體的音樂和故事為主要敘事主幹,而轉身朝向舞者個體的內心、靈魂場域去挖掘與表現,表面上讓人感到沒有故事或旋律、節奏的對照,但是其所迸發的元素,直接來自身體內所承載的潛在生命原力,透過身體獨具的特殊姿態,有力地投射出來,比炫技的古典芭蕾更接近真實的身體自我,而自我的潛意識則又源於集體自然動能,若說古典芭蕾是用眼睛和耳朵欣賞,那麼現代舞則是用五官的感覺之外,還外加一個靈域的神祕心弦共振直接去領會。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六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