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特別專題 〉 半島的失落與憤怒

半島的失落與憤怒

:讀韓國詩人朴鳳宇的《休戰線》

文:劉華鯨

台灣詩人與三十八度線
1977年11月,在中華民國駐韓大使館與韓國筆會的安排之下,一個現代詩人訪問團來到大韓民國,成員包含羊令野、洛夫、張默、羅門、商禽、梅新、楚戈、辛鬱等人,被安排去參觀景福宮、南大門、月精寺石塔等名勝古蹟,以詩文紀錄美麗的異國雪景與人文風情。然而令他們感到震憾的,還是板門店。

洛夫這樣描述的:「黄河楚界,中間横有一道河, 台灣與大陸隔了一個遙遠的海峽,西德與東德至少隔着一堵牆 ,而南北韓之間只劃了一道線。我真懷疑,這是君子協定?或是凶殘的戰爭?設非親自目睹,絕想不到民主與暴政,自由與奴役之間,竟然只是一線之隔。雙方雖然如此之近,中間雖無一物相隔,但那裡似乎設有一道無形的通有高壓電流的鐵絲網,太過靠近,隨時可能發生意外。」(羊令野等,1978:38)作為因為戰亂渡海來台的詩人,看到南北韓交界38度線,不禁聯想到國共內戰之後兩岸分庭抗禮的情勢,同時也浮起與父母分離的傷痛。台灣與大陸隔了一個海峽,敵我雙方有具體且難以跨越的邊界,那是所謂「天塹」。而南北韓之間僅簡單的「一線之隔」,像一道「無形的」銅牆鐵壁,比海峽更難跨越,也更為殘酷地展現了「人為的」切割。

於是洛夫寫出「旅韓詩鈔」 17首,構成《時間之傷》的主力。他以〈一株腰斬的白楊〉銘記了北韓士兵劈死美軍的事件,同時暗喻38度線就像斧頭留下的傷痕;又在〈無人開會〉中裡寫到:「板門店之風/來去自如/槍聲呼嘯自如/觀光客繞行會議桌指手劃腳自如。」(洛夫,1981:53)藉由這樣輕鬆的語言強調了38度線的「無形」。同時在板門店山頭眺望,寫下〈如果山那邊下雪〉,想到遠處長白山上應是大雪紛飛,思鄉之情不禁湧上心頭。

一把刀,切開鳥的雙翅
除了洛夫以外,其他同行參訪的詩人們也將所見所聞寫成詩與散文,這些作品被集結為《雪花的約會》(1978)一書。其中,羅門所寫的〈板門店.三八度線〉頗為驚心動魄,後來也收進他的詩集《曠野》(1980)。詩的規模長達一百餘行,分為六節,這裡僅引用第一節:
一把刀
從鳥的兩翅之間通過
天空裂開兩邊
十八面彩色旗
貼成一掛膠布
這個疤該不該算到上帝的臉上去
這個疤 若再裂
火山口噴出的火
會不會是壯麗的血(羊令野,1978:81)

詩中所說的這隻鳥可以說代表了整個大韓民族,而38度線就像無情的刀,硬生生地把半島切成兩半。彩色旗貼成的膠布,像是要掩蓋傷痕一般,只是暫時,深層的痛楚難以平復。正如南北韓的關係,正處於脆弱的和平狀態,一旦再有裂痕,兩方人民很有可能會有壯麗的死亡。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退出在朝鮮的殖民政權。獨立後的朝鮮,以北緯38度為界,分為由蘇聯接收的北方政權和由美國接收的南方政權。1948年,兩方政權各自建立國家(大韓民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半島正式分裂,但雙方均認為其領土包含整個朝鮮半島。1950年6月,北韓越過38度線,開啟了韓戰,直到1953年7月簽署停戰協定為止。
韓戰之後,哀悼民族分裂的作品接連出現。其中,朴鳳宇(1934~1990)的詩集《休戰線》(1957)內容最具戲劇性張力,成為冷戰年代的經典之作。台灣詩人雖然寫得生動,但畢竟帶有外來文學想像;朴鳳宇寫這本詩集時只有24歲,而且當時離戰爭尚未遠,他有更強烈的切膚之痛,因而能夠藉由這本詩集表達新世代青年的感受。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六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