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至交、海的知音
藝術家馬可.薩爾瓦多在台灣
作者:郎亞玲 圖片提供:馬可.薩爾瓦多
藝術是愉悅的
「藝術」與「孤寂」;「藝術家」與「孤獨」,好似一直如影隨形,二者雖不全然是負面的意涵,但前者透露著藝術作品呈現的曲高和寡;後者則彰顯著藝術生涯必要的遺世獨立。但從雕塑和攝影家馬可.薩爾瓦多(Salvador Marco, 1979~)的面容與身上,沒有任何人看見他有冷冽的孤寂感,或踽踽獨行的生活樣貌。位在三義幾乎被作品塞滿的工作室,招待客人略顯侷促,但笑容可掬已成為標誌,他歡喜開門的剎那,你幾乎已感受到這是個被「熱情」澆灌滿溢的空間。妻子殷殷親切接待、孩子活潑身影穿梭,都與大大小小的作品同聲相應、和諧一致,溫馨又美好。
馬可來自西班牙,曾就讀於西班牙瓦倫西亞科技大學(Universitat Politècnica de Valencia)美術學院,主修雕刻。先後獲得碩士學位以及博士候選人資格,
得獎無數。南歐族群的熱情奔放、樂觀開朗,都印證在他身上。但他謙虛、溫和、長於表達、樂於分享的個性,似乎和他以石頭作為創作材質,令人感受冰冷、堅硬、沉重反差頗大。而無論是他將石材切割、鑿割、打磨、形塑,或動不動就背負20多公斤攝影器材,上山下海尋找拍攝題材,都顯示過人的行動力和意志力。他沒有離群索居,也沒有遠離人群,他不停稱讚台灣的種種美好,相信除了對大自然風景讚嘆,也包含他對台人友好的交誼。他於2011年毅然舉家遷來台灣三義,一晃已超過 10年,他在此汲取創作的養分,讓台灣的生活美學與自然風光,汩汩傳遞到胸臆,凝就一件件令人驚嘆的作品,「無論是藝術創作還是欣賞藝術都是令人愉悅。」馬可每一句話語,都透露著這樣的訊息,藝術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該艱澀難懂。
啟迪來自大自然
馬可的雕塑作品出現各種山脈形狀,無論是他居住的西班牙瓦倫西亞(Valencia)鄉間,或是在苗栗三義的村莊,只要從自己的家屋或工作室遠眺,總有一望無際的田園,和綿延不斷的山脈,讓他沉浸其中、用心凝視。「大自然」一直是馬可創作的根源,徜徉在他心中的富饒之地,大自然的充沛能量,讓他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湧現。他不僅到台灣各地鄉鎮旅遊,更遠赴離島,如蘭嶼、澎湖,這些他口中的「純淨」之地,啟迪了他雕塑簡約單純和影像簡潔精鍊之風格。
看他2019年的這件作品〈Inspirational mountains〉(靈山),我們感受到十分內斂的雕鑿手法,小心翼翼保存了石頭原有的紋理,讓黑色石材除了模擬山形的渾圓輪廓,更在實體表面形成水墨飛白般的皴法筆觸,黑白對照、虛實映襯,構成詩意的空間。創作之前,其實頗花費心神,他運用精準的「直觀」,考量整體布局的協調性,對應石材散發出的獨特性,在腦海中構成實體畫面後,才逐步一刀一鑊、敲打切磨而成。因此,這是藝術家匠心獨運下的產物,而非奇技淫巧的炫技之作。
馬克詳細述說自己創作的過程:「不管是雕塑或攝影,媒材的選擇只是細枝末節,因為作品終究是情感的產物。因此醞釀過程之前有90%受情感所支配,然而隨著創作逐漸進展,作品的設想慢慢變得有組織、有條理起來,不再全然受情感主導,而是創作技巧及經驗反客為主,將情感化虛為實,亦即,轉變為觀者可對之沉思或觸摸的藝術作品。」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七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