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多元面貌
閱讀吳晟紀錄片《他還年輕》
作者:李桂媚 圖片提供:吳晟、目蓿媒體
目宿媒體在2011年推出「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以電影規格呈現文學紀錄片,提供觀眾耳目一新的視覺饗宴,其中,林靖傑執導的王文興紀錄片《尋找背海的人》更是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並獲頒最佳剪輯獎。「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三的吳晟紀錄片《他還年輕》,同樣由林靖傑擔綱導演,拍攝期間橫跨2017年到2020年,繼2021年10月10日在台北詩歌節閉幕式特映後,預計於2022年9月正式在戲院上映。
早在國立編譯館版本的課本年代,中學國文就收錄了吳晟詩作〈負荷〉,「生命中/最沉重/更是最甜蜜的負荷」(吳晟,1985:3)道出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愛,在課本開放民間版本後,國小國語、國中國文、高中國文都曾選錄吳晟的現代詩或散文作品。除了廣為人知的作家身分,吳晟更是一位關心環境生態的社會運動家,他申請平地造林計畫,將稻田改為種植台灣原生樹種的樹園,以母親陳純之名命名的「純園」,可說是吳晟推廣種樹觀念的綠色基地。此外,吳晟走訪濁水溪流域寫下的《筆記濁水溪》一書,透過實地觀察,揭示人類對山林的諸多破壞,對科技發展的反思、對環境生態的憂心,促使吳晟在國光石化、中科搶水等一次又一次的開發事件挺身而出,為自然倫理發聲。
文學足跡之實踐
書寫與行動都是吳晟文學實踐的一環,紀錄片《他還年輕》同時關注到這兩個面向,因此,不只是能夠看見吳晟在書房筆耕、朗讀詩作的畫面,亦可見到他與農村的緊密連結,以及吳晟、莊芳華賢伉儷踏查濁水溪的身影,並紀錄下女兒吳音寧遇上有理說不清的「北農風波」,吳晟作為父親的沉痛心情。紀錄片團隊也跟著吳晟飛往美國、加拿大,透過吳晟與陶忘機(John Balcom)、聶華苓、瘂弦等文友之互動,重現詩作英譯出版、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大專院校期刊編輯人研習營的文學因緣。
早在1996年,漢學家陶忘機就曾將吳晟詩作英譯為《My Village》,於美國出版,長期關注台灣現代詩的陶忘機也在2020年出版英譯吳晟詩選《My Village:Selected Poems, 1972~2014》。在紀錄片團隊的安排下,2019年夏天,吳晟赴美國拜訪異國文學知音陶忘機,兩人分享彼此對文學的想法,因為詩,縮短了台灣到美國超過一萬公里的地理距離。
知識分子的使命
1980年,吳晟受邀參加聶華苓主持的美國愛荷華國際作家工作坊,在國外有機會閱讀到當時台灣尚看不見的第一手資料,打破了他許多原本的觀點,這段經歷帶給他很大的衝擊,因此剛回到台灣時,有很長一段時間,吳晟無法書寫,而再次拾筆後,他更加體認到知識份子的使命感,一方面投入社會運動,另一方面,為了喚醒民眾意識,他選擇將創作文類從現代詩改為散文。吳晟也在此趟美國之行重返愛荷華大學校園,相同的文學場域,不同的是,此行多了夫人莊芳華的相伴,重讀當年寫給妻子的「愛荷華家書」,真摯的情感格外讓人動容。
就讀屏東農專時期,吳晟主編學校刊物《南風》與《屏東農專雙周刊》,1970年獲學校推薦參加救國團舉辦的「大專院校期刊編輯人研習營」,當時負責營隊的正是詩人瘂弦,瘂弦透過學員名牌的「吳勝雄」,認出他是在《文星》雜誌發表詩作的吳晟,鼓勵他繼續寫作與投稿,爾後吳晟的「吾鄉印象」系列詩作就發表在瘂弦主編的《幼獅文藝》。當年吳晟完成屏東農專學業,識才惜才的瘂弦更是邀請他到台北當文學編輯,雖然吳晟最終選擇留在所生所長的鄉間,但對吳晟而言,溫文敦厚的瘂弦就像是他的人生導師,此行吳晟特別到加拿大探望移居溫哥華的瘂弦,離別時緩緩留下的淚水,展現了吳晟的真情至性。
儘管紀錄片對於吳晟的成長歷程著墨不多,但透過美國之旅,一點一滴串起了吳晟從喜歡文學、書寫土地到關心社會的創作足跡。
打開水的意象之門
吳晟作品從生活、從土地出發,經常可以看見水符碼的運用,不只是農村觸目可及的水田、河堤,1975年吳晟獲頒吳望堯中國現代詩獎,獎座上即雕刻著〈雨季〉一詩,詩人採用國、台語交雜的文字,表現無法下田工作的雨天,幾位農村男子坐在一起聊天、相濡以沫的場景。此外,曬穀場「惡作劇的西北雨」(吳晟,1985:38)、母親忙於農事的汗水等日常,也都藉由水意象開展為詩。認識吳晟不可或缺的其中一部作品《筆記濁水溪》,其核心亦是水,通過林靖傑導演的鏡頭,紀錄片《他還年輕》同樣展現了水意象之於吳晟的重要性。
紀錄片一開始,是水之變形「口水」,2018年女兒吳音寧出任北農總經理,意外捲入政治風波,常有媒體記者守在吳晟家門口,甚至還有民眾跑來吳晟家看風水,「北農事件」一度讓吳晟想放棄紀錄片拍攝,所幸在家人親友的支持下,吳晟將悲憤的情緒化為力量,寫下《北農風雲──滿城盡是政治秀》一書,還原事件始末。
風風雨雨之後,林靖傑導演的觀景窗帶領觀眾看見溪州農村水田四時變化的景象,以及濁水溪流域的生態,從濁水溪上游開始,一路由水源地探勘到觀光景點,有生生不息的美麗,亦有汙染的醜惡。在長方形的電影螢幕裡,畫面正中央是日月湧泉的圓形水泥框,泉水不斷地湧現,隱喻著台灣島嶼的韌性,以及勇於突破框架的生命力,到了紀錄片最末,濁水溪下游乾涸、淤積的河床,提醒大家不容忽視的環境問題。
與紀錄片《他還年輕》同名的詩作〈他還年輕〉(吳晟,2014:13~-15),是吳晟寫給玉山的詩,玉山經歷無數次的地質運動,形成獨特的自然景觀與生物多樣性,在吳晟眼中,「他還在成長」、「他正年輕」,玉山其實就是台灣島嶼的象徵,「細小的溪澗,匯聚成雄渾的大河」,不斷累積的文化、不同世代的創作者,交織成就了台灣文學綿延的長河,雖然曾經「承受激烈的震盪」,但「深刻的痛/讓他成長、再成長」,回看吳晟的文學生命,正是「他正年輕」精神的最佳寫照。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九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