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特別專題 〉 常陵

接地超寫實

常陵

透視一場鋪天蓋地的和平騙局

文:朱介英 圖片提供:常陵

常陵,一位2004年剛由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碩士回國的創作者,年紀輕輕便挾帶著許多國內、外個展及聯展的經歷,以現代繪畫的接地內涵,採用超寫實的手法,呈現出個人的風格,在畫壇已然佔據著頗有分量的一席之地, 2019年 在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辦的《大玄玄社會—歷史日常》(Illusion Society – History of Ordinary Life),今年(2023年)在當代館一樓舉辦《戰前準備》(War Preparation)個展,展出他最新的超寫實新即物主義風格作品,奇妙地敘述出整個社會不安氛圍,那種充塞著疏離、內爆、窘迫而內在真實的氣息,宛如急速陡降的低氣壓,壟照著台北的天空,好似針對某些不可說的貪婪、腐化、霸道、爭鬥不已的人性提出靜默而扭曲的批判,滿溢著張力,特別向讀者推薦。

新即物主義
從繪畫發展史的許多派別理念來尋找定位,常陵的繪畫作品有幾個特徵:1、創作主體從在地現象中去碰觸畫作的核心主軸;2、將主題放在利用繪畫的結構呈現整個社會的不安氛圍;3、畫面忠實地述說被精英統治集團的政治操作,導致分裂與異化的超現實形貌;4、畫作內涵溢滿著爆漿而出的諷刺性批判;5、畫作的意義充塞著客觀、冷漠的表現主義氣息。以上 5點我們很容易便找到1920年代德國畫壇繼「表現主義」繪畫興起之後,延續著這一道批判性的理念,隨後出現的「新即物主義」繪畫風格,與常陵《戰前準備》系列作品意涵有許多互相契合之處。

先說明何謂「新即物主義」,李長俊在著作《西洋美術史綱要》中解釋道:「1920年前後,在德國有一個新藝術革命展開……。他們所採取的手法是客觀的,細膩的寫實;他們的精神則是豪無隱瞞地呈現存在的事實,對當時社會進行苛刻而諷刺性地批評。」(李長俊,1980:138)新即物主義的誕生沿革,與後期印象派所掀起的北方繪畫革命有著不可切割的關聯,嚴格地說新即物主義承繼了「表現主義」的概念與技法,尤其是舉世皆知的挪威畫家孟克經典畫作〈吶喊〉(Skrik)的出現,把北方表現主義繪畫推向高點,爾後繼之崛起的北方現代畫派,均承襲了表現主義的思路創作,新即物主義即是典型代表。

觀察常陵《大玄玄社會—歷史日常》、《戰前準備》系列作品,他畫中的人物有著北歐那種扭曲與超現實混融的憂鬱特質,夾雜著本土衣飾色彩搭配的特徵;在背景處理上,完全展現了台灣在地鄉下與城市之間的土壤和林木;畫中的內涵直透生命體內在與外在環境的衝突,正如《大玄玄社會—歷史日常》畫冊的策展序言中敘述:「(基於)長期對人性與現象世界採取直截攻擊,毫不留情面,這種銳利的心眼與力道。」(KMFA,2019:2)這種情境可以追溯到土地歷史與地理長期所經歷的瀝血淘洗,千百年來每一寸土地、每一世代蒼生,無不滿懷著宿命作弄的悲鳴,除了忍受人際之間的鬥爭,還要抵抗大自然非常態的災厄侵襲,存在的本質在宇宙運作裡顯得那麼脆弱與無助;與自然造物抗爭無可避免,但是面對人性的爭鬥與侵略常態,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淘汰法則,在大多數人們求存優先佔據全部時間,無暇思考的下成為日常現象。在敏銳、直覺的創作者心底,無時無刻不去深思,作為語言傳達的各種創作作品,包括繪畫、音樂、詩歌、文學等介體的內涵,免不了裝填著訴不盡的悲嗆,在現代美術朝向內在去挖掘與探索,尋找藝術的真實內涵之潮流,與古典主義繪畫注重外表精緻描摹特徵截然不同,顯現新即物主義與傳統古典美術的差異。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三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