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特別專題 〉 笛藝系譜

笛藝系譜

裁雲鏤月擫玉笛於風前

作者:林彩桂
杜麗娘、楊玉環:梁淑琴飾
笛師:蕭本耀
容妝:張哲綸

「裁雲鏤月擫玉笛於風前,滴粉搓酥炙銀笙於華底」出自《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愛月居士序,描寫古代宴饗樂隊演奏實況,技藝高超的笛師按笛奏曲,音律精準,笛聲隨風輕揚,冰肌雪膚的笙伎,在花樹下以笙炭炙暖笙簧,準備上場合奏。

笛、笙溯源
溯源笛和笙這兩種樂器製造緣起,文獻不足徵,先民創造神話,記錄於載籍,「蓋洪荒之事,存之而不論也。」(《補標史記評林》,蘭臺書局,1968:1)「女媧氏蛇首人身,有神聖之德,代宓 犧立號,號曰女希氏……惟作笙簧。」「黃帝使伶倫伐竹於嶰谿,斬而作笛,恰五鳳飛鳴,合其音而定律。」前者出自《補史記.三皇本紀》,後者出自《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笙的創造者是蛇首人身的女媧,鍊石補天之外,又制作笙簧,美麗奇幻的神話,賦予笙的神聖性。笛的創造者是古仙人洪崖先生,名伶倫,采葯鍊丹,無意間,以竹管吹火,發現竹中空發出聲音,試著以竹管應和泉聲林濤,吹出泉水淙淙、風吹林木蕭蕭之音,又模擬林間鳳鳥鳴聲制作十二律,壺中日月無意間創造竹笛,伶倫能歌善舞,黃帝任命擔任樂官主掌祭祀。善於以神話入詩的晚唐詩人李賀《苦篁調嘯引》:「請說軒轅在時事,伶倫采竹二十四,伶倫采之自昆丘,軒轅詔遣中分作十二,伶倫以之正音律,軒轅以之調元氣,當時黃帝上天時,二十三管咸相隨,唯留一管人間吹,無德不能得此管,此管沈埋虞舜祠。」李賀以神話組成前四句,後四句出於臆測,猜想黃帝升天時,携走二十三管,只留黃鐘一管的用意,黃鐘為一切音律根本,惟有德者能得此竹管,遺憾的是此管永遠沈埋於虞舜祠,李賀有所諷喻,有德者尚未出現,人間沒有標準,笛的神聖性於此可知。音樂史學者楊蔭瀏對於「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有獨到的解說,認為以聽鳳鳥制律為無稽神話,其實未必無部分真實的可能,遠古時代音樂起源於對自然界聲音的模擬,是音樂史討論的課題之一。(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丹青出版社,1997:1 〜3)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整理出周朝見於記載的樂器約有 70種,見於《詩經》有 29種,依製成樂器的材料分類,共分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稱為「八音」,從樂器演奏性能,有擊奏樂器、吹奏樂器、彈奏樂器。《詩經.小雅.鹿鳴》記載笙器吹奏情形:「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周代三禮之一《儀禮.鄉飲酒禮》記載周代鄉州鄰里,定期聚會宴飲的音樂節目:「工入,升歌三終,主人獻之;笙入三終,主人獻之;間歌三終,合樂三終,工告樂備,遂出。」專業樂工進入會場演唱三曲,接著演奏笙樂三曲,接著間歌三曲,樂工演唱,穿插笙樂吹奏,接著與會賓主一起合唱;此種鄉里定期宴會,有如今日敬老活動,目的在向國家舉薦賢能之士,彰明長幼之序。笙屬於八音中的匏類,以簧管共振發聲,為中國吹奏樂器唯一可以吹奏,也可以和聲的樂器。晉潘岳〈笙賦〉:「惟簧也能研群聲之清,惟笙也能總眾清之林。」讚美笙奏出天下至和之樂,能融和眾多清雅之音,笙在文字的記載中,遠在周代已經定形。

《詩經》中出現的是與笛極相似的箎,箎的底端有竹節全封閉,而笛的底端開放,「伯氏吹塤,仲氏吹箎」(《詩經.小雅.何人斯》華岡出版社,1971:167)。「塤」音ㄒㄩㄣ,「箎」音ㄔˊ,塤箎合奏聲音美妙,後以「如塤如箎」比喻兄弟和睦。箎音色悲。《洛陽伽藍記.法雲寺》「琛令朝雲假為貧嫗,吹箎而乞。」「快馬健兒,不如老嫗吹箎。」(楊衒之《洛陽伽藍記》,三民書局,1998:222)。描寫老婦吹箎,悲聲阻卻入侵的敵兵。大陸考古發現距今7700~9000年河南賈湖遺址出土的「鶴骨笛」可能是現今「笛」的遠祖。(2013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發掘簡報〉,2019)音樂史學者楊蔭瀏認為笛在戰國末期之前已經流傳。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六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