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特別專題 〉 神農街的美麗與哀愁

影印歷史長河

神農街的美麗與哀愁

作者、攝影:黃維宸

台灣史的縮影
300年的神農街,一個「老」字,代表她有很多的故事;百餘公尺長、寬約4米的石板路,遇到假日遊人如織、車水馬龍,現在只能靠想像。百年之前,這裡是五條港的港口之一。清領時期海權當道的時空下,河港所處的位置,就是商機、商業重地所在。17世紀,台江內海(今西門路以西)原是一片汪洋,府城中心的上岸渡口在大井頭(今民權路、永福路口),彼時的大井頭已漸漸淤積,不過五條港還沒有形成。18世紀上半葉,台江內海淤積形成很多沙洲,當時的人們開始往西挖掘水道通往安平、鹿耳門,以便府城區跟外地的貨物貿易往來。

19世紀,五條港主要港道全部形成,當時大商船只能開到安平、鹿耳門,所以府城區和安平、鹿耳門之間的五條港道,能以拉縴的方式行駛小船,讓貨物更便利快速的分裝運送到府城交易,漸漸成為重要的行政區。五條港從北到南分別是新港墘港(位置大約在今日台南文賢路、信義街一帶)、佛頭港又稱禿頭港(位置約在今民族路三段一帶)、南勢港亦稱北勢港(位置約在今日神農街一帶)、南河港(位置約在今民生路、民權路一帶)、安海港(位置約在民生路和中正路一帶)。神農街坐落在五條港中央位置,南勢港的北面,過去因港得名叫北勢街,後來因為地政路名變更,又因為街尾的藥王廟而改名爲神農街,所以神農街的繁盛可以追溯到清朝,因港口位置的地利,這裡成了各種物資進出口的通道,商業活動非常的興盛。

五條港這個區域是清朝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台灣府城對外的連結門戶,清朝派遣官員到府城就任路線,從內陸到廈門再到鹿耳門,然後再渡台江最後抵達南河港進入府城,為了迎送往來這裡還現存著當時所建的「接官亭」(位置在今民權路三段143巷)。接官亭在乾隆4年間(1739),由當時的巡道鄂善所建,一開始是三進的官廳,一進是大門、二進是接待款宴官員用的官廳、三進則蓋了為保佑官員出海平安的風神廟,當地後人又再添建第四進大士殿,供奉觀音大士。乾隆42年(1777),台灣知府蔣元樞認為這裡是府城的重要出入門戶,應該要有更宏偉的觀瞻,所以重修官廳建築之外還擴建了公館,同時為了靠岸登船便利,再蓋了一座高危的接官亭石坊,以恭迎皇上聖旨及前來的官員。我們可以想像當時景象,朝廷官員乘坐舟船停靠渡頭,岸上的官員列隊於石坊前恭迎,兩旁鐘鼓齊鳴,好不隆重熱鬧!官員上岸之後,被迎接到官廳祭拜風神,然後入二進廳室接受款待,儀式一直持續到了台灣割讓日本為止。1918年日本人為了開闢道路(今日的民權路),將官廳拆除,直到1924年,當地居民才依據遺留的官廳規模重建風神廟,所以今日原址所看到的風神廟是後來建造的,但接官亭石坊卻保留下來了。

接官亭石坊經歷天災人禍矗立了200多年,是台南僅存4座石坊中最壯麗雄偉,重簷四柱式的建造是目前台灣僅此一座。石坊用的是泉州白石為建材,石雕是青斗石,4柱2層3開間立面,二層之間有一塊長形的石牌,雕刻有祥雲彤日、雙獅戲球。下一層中央的三塊通樑,前題「鯤維永奠」,後撰「鰲柱擎天」,旁邊還刻有螭虎啣樑,一龍翻天、一龍覆地的雙龍搶珠,非常具有動感、栩栩如生,是當時難得的清代石雕作品,是我中華文化、泉州師傅巧奪天工的工匠技藝。接官亭石坊全高近8公尺,寬約8.1公尺,規模之大、構造之複雜,建造的石材不遠從泉州跨海而來,即使時至今日她也坐實了那段風光的歲月。歷史古蹟的存在,證明了過去這裡是當時重要的政治和商業門戶。

府城三郊獨特街屋
北勢街也就是今日的神農街,就在這五條港的水運之中,五條港是台南府城當時最重要的水運網絡之一,銜接了台江內海和府城區內,因此北勢街當然成為貿易和物資集散地,吸引了大批大陸移民前來從事碼頭的苦力工作。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和利益,擴大自己的商業地盤,這些移民們形成相同姓氏、祖籍為中心的團體,先後發展出了府城三郊商的勢力派系。

「郊」,類似今日的商業同業公會組織,台南是台灣最早出現「郊」組織的城市,台南的郊商興衰更如同一部台灣商業史的縮影。早期商行從大陸沿海地區運送日用品來台銷售,然後再將台灣的特產運回大陸。同性質的商行為了避免互相惡性競爭於是組成商團。因為往來的貿易頻繁,商人們為了減低航運的運輸成本和風險,同時確保航運的安全,便開始集結起來委託給財力最雄厚的大商號,由這些大商號統籌買辦的事情,時間久了之後,就形成了「郊」這樣的龐大利益的商業貿易組織了。

府城三郊分別專營廈門以北港口貿易的北郊蘇萬利;專賣藥材、絲綢、南北貨,其次是專營廈門以南港口貿易的南郊金永順,販賣煙絲、陶瓷和磚瓦;第三郊商勢力則是李勝興,主要的商業項目是糖、米、豆、麻的出口和轉運。三郊商不僅掌控了碼頭、府城經濟大權,在宗教、社會和軍事上,也都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以當時五條港的政治和商業繁榮情況,說他們喊水會結凍也不為過。

嘉慶年間,海盜蔡牽曾經幾次來犯,府城西區五條港這裡無法建城牆屏蔽海盜,郊商們為了自保生命財產安全,發起招募義勇軍,組成「三郊旗」逼退海寇。事後郊商們覺得若不是因為眾人之力,實難保全,於是出錢出力、助人助己,在水仙宮成立了「三郊」總辦事處是為「三益堂」。三益堂是民間組織,他們協調、處理五條港上的進出口業務,避免利益紛爭,同時也負擔建造廟宇、祭祀慶典、維護治安、疏通河道的地方公益,同時還是城防的主力單位。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是三郊商的全盛時期。

不過,台江內海歷年天災風雨不斷,加上曾文溪多次改道,上游土石不斷沖刷,淤塞更加劇烈,海岸線不斷向西移動,三郊為了疏濬幾乎花光公款。1858年清朝因為鴉片戰爭與英法簽訂了天津條約,安平港開埠,各國洋行陸續設立商號,外商挟帶雄厚的資本和當時新興的輪船蜂擁進港,三郊不是外商資本的對手漸漸被取代。光緒21年(1895),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對台灣實施嚴苛的殖民政策,禁止台灣與大陸貿易,並實施專賣制度,自此三郊輝煌不再、自此沒落。20世紀中葉五條港全部陸化,失去了航運的重要性,卻仍然是台南府城南北貨的集散地之一。現今五條港過去的港道,有的遺址成了獨特的小巷弄,有些則成為了下水道。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七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