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特別專題 〉 洪淑苓

多維度的女性美學

洪淑苓

以詩預約人間幸福

作者:涂書瑋 圖片提供:洪淑苓

洪淑苓是當代 台灣的焦點女詩人之一,曾出版詩集《合婚》、《預約的幸福》、《尋覓,在世界的裂縫》與童詩集《魚缸裡的貓》等,展現多維度的女性美學與語言風格,受到詩壇廣泛矚目。除此之外,她在 台大中文系接受了最完整的科班文學教育,取得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至今,已有詩論集《現代詩新版圖》、《孤獨與美── 台灣現代詩九家論》與學術專著《思想的裙角── 台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銘刻與時空書寫》,橫跨創作、評論與研究三個領域,其文學啟蒙的契機與歷程頗堪尋味。

細想,洪淑苓為何想寫詩?在怎樣的生命情境與機緣下,走入詩之國度?而又如何成為一個詩人?其新詩創作又呈現怎樣的風格特徵與多元面貌?本訪談從洪淑苓的成長歷程、文學啟蒙、女性視界與意識、童詩寫作、新詩創作與實踐等面向,追溯洪淑苓新詩創作思維背後的生命線索,以及探究其詩作主「情」、溫潤與敦厚的背後,詩學思維的多樣性、深刻性與複雜性。

詩人之夢
回顧洪淑苓的成長階段,出身在工人家庭,又是家中老大,自然被母親派發了不少家務與照顧弟妹的責任。在這種生活條件下,心中因而湧現出嚮往自由、逃逸現實框架的想法。自小喜歡發呆、聽風聲、撿拾鄰里院落中尤加利樹掉落的黃綠色果實,這些「非生產性」的生活習性,即使當時並不很明瞭意味著什麼,但就此成為了洪淑苓能夠出入現實、回溯心靈深處的儀式性空間,成為一處內在詩意的萌芽。

談及文學養成,心思觸角更為舒張與敏感的高中時期是一關鍵。台北重慶南路書店街,對於一個青春期女學生而言,像是一首詩裡無法被辨認的字,趨向心中的靈光處而生長。北一女就讀,洪淑苓時常放學後刻意走到書店街,找書、看書,再到台北車站搭乘15路公車返家。

青春期總是充滿困惑與懵懂,迂迴與繞行自然充滿著時代氣味;她自陳受到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影響甚深,如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彷徨少年時》,一讀就立時翻進了綠色制服的青春摺頁。在書店中,洪淑苓從余光中《蓮的聯想》熟習古典與現代互為穿梭的技藝;從鹿橋《未央歌》裡傾心於大學生活的浪漫想像;在《紅樓夢》、「無名氏」所著的《塔裡的女人》與《北極風情畫》書頁中,提早預習愛情與世事滄桑;在鄧克保(柏楊)的《異域》中,演練歷史與家國情懷。

大學階段,洪淑苓進入 台大中文系,當時中文系還是古典文學課比較多,現代文學寫作方面,她自嘲不是「社團咖」,而是「祕教」型。「祕教」沒有「社團」那類形式、組織上的約束與限制,而是系上喜好文藝的同儕之間,不時在醉月湖草地上,將時報文學獎或聯合文學獎獲獎作品剪報,彼此傳閱、評賞。這時候,她正涉水於試探與尋找色調的生命流域中,廣泛地閱讀現代詩,如男詩人鄭愁予、余光中、羅門、洛夫、瘂弦、商禽等人的詩作,也接觸了更多女詩人作品,包括席慕蓉、夐虹、林泠、蓉子等。洪淑苓自陳,從心靈契合到情感呼應,還是女詩人的作品,更能夠精準撞擊到自身內心的開闔張弛,這或許也是後來成為學者之後致力於女詩人研究的預演。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八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