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香華的詩歌
愛與人權的交響曲
談人生與國際交流經歷
作者:洪淑苓 圖片提供:張香華 攝影:徐榮昌、洪淑苓
〈我愛的人在火燒島上〉
1999年5月8日,國家音樂廳推出「〈我愛的人在火燒島上〉音樂會」 ,詩人張香華女士以一襲紫色罩衫出場,用優雅、誠摯的語氣訴說著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並且搭配交響樂團、合唱團,親自朗誦這首交織愛與人權觀念的經典作品。
火燒島就是台東的綠島,白色恐怖時期關押政治犯的地方,那 裡曾經拘禁張香華的丈夫――作家柏楊,也拘禁其他異議分子。直到1987年解嚴,才裁撤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1998年12月,在柏楊及人權教育基金會的呼籲下,在當地建立「人權紀念碑」,以紀念政治受難人士,並提醒後人勿再重蹈覆轍。
〈我愛的人在火燒島上〉不只是為自己所愛的人而寫,也為多位受難者而寫。張香華,這位溫柔又堅毅的女詩人,她是怎樣走過那風風雨雨的歲月,她詩中的深情與正義,要如何詮釋?且聽她娓娓道來。
創作、編輯與推動人權之路
張香華,福建龍岩人,1939年生於香港,1945年隨父親來 台。張父屬於第一批搭船到 台灣的公務人員,張香華回憶「我那時候 6歲,然後在高雄上岸,岸都沒有蓋好,像我爸爸還要攀岩登岸,因為碼頭就是沒有可以上的地方。我就望著水,我怎麼下去,一定是人家揹我。」
張香華因體弱多病在家休養,小學只讀了 3年,然後糊里糊塗的上了蘭陽女中。在蘭陽女中時,她認識了黃春明的太太林美音,兩人差一個年級。
後來,張香華考上了 台灣師大的童子軍教育學系,又轉系到國文系。畢業後很想報考 台大中文系碩士班,就常常到 台大旁聽 台靜農、葉嘉瑩的課。參加考試後,蘇辛詞考了很高分,但文字學就不行了,因此落榜。
張香華到中學任教,在北一女 10年,在建中 10年。她教過作家陳玉慧、黃慶綺(夏宇),也教過陳肇文、朱立倫跟江宜樺,他們都是建中的。陳肇文是一位心臟科的名醫,但他也寫詩,並且致力於詩歌和音樂的合作,曾在三民書局出版《無法掩藏的時候》詩集。
這份教書的工作,直到1984年,張香華應邀參加「愛荷華國際作家寫作計畫」,到美國訪問 1年後,翌年(1985)才辭去教職,此後更專心投入編輯、寫作與國際交流。
張香華第一次投稿和發表,是 19歲那年(1958)在《文星》雜誌發表詩作〈門〉、〈夢〉。此後,以詩、散文向文壇進軍,在1988年出版第 1本散文集《星湖散記》,1978年出版第 1本詩集《不眠的青青草》。期間也曾擔任《草根》詩刊執行主編、《文星》雜誌詩頁主編。身為草根詩社發起人之一,張香華對於詩創作的理念在於,重塑新詩的歷史地位、以及新詩朝向大眾化發展的兩大觀點。而她自己的詩作則以柔情出發,對於市井生活、小人物形象,也都能給予關注,次第映現 台灣社會的面貌。
張香華創作的一大轉折是1978年與柏楊(1920~2008)結婚後,接觸到社會的另一個面向。柏楊當年常寫文章批判社會亂象,引起當局注意,最後因翻譯《大力水手》漫畫而獲罪入獄,在國內外友人與國際特赦組織等多方營救下,1976年始獲自由並返回台北。後因史紫忱介紹,結識當時任教於建國中學的張香華,兩人結婚。張香華說,「是柏楊出獄,我才知道社會是這個樣子的,有這麼多人受難,他們各門派都有,有的是贊成統派的,有的是獨派的,有些是莫名其妙被抓的,很冤枉。」於是當國際特赦組織來拜訪柏楊,希望柏楊出任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的負責人時,柏楊正忙著寫《柏楊版資治通鑑》,其實沒空處理相關事務,張香就問:「那我來做,可以不可以啊?」就這樣,張香華開始了「台灣國際特赦組織第 2組」組長的工作,推廣人權觀念,從招募會員、籌款、辦展覽……也找了徐榮昌先生來擔任助理,而活動需要場地、經費等,就找星雲大師幫忙。星雲大師明白了國際特赦組織的宗旨,也慷慨地提供場地、捐款,給予大力支持。
那麼,張香華和柏楊是何時想要建立綠島人權紀念碑,然後又辦了「〈我愛的人在火燒島上〉音樂會」?
張香華說,柏楊寫作《資治通鑑》告一段落後,他就想在綠島上豎立一個紀念碑。他原先想把碑命名為「垂淚碑」,因為「在那個時代,有多少母親,為她們囚禁在綠島上的孩子,長夜哭泣」,後因當地居民反對,才改為「人權紀念碑」。這是1996年的事,柏楊當時是人權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經各界商議,於1998年12月動工,隔年12月10日完工揭碑。而1999年5月8日,張香華站在國家音樂廳的舞台上,高聲朗誦〈我愛的人在火燒島上〉。
音樂會一開始,張香華說這是她深藏在心中22年的心聲,〈我愛的人在火燒島上〉為當年囚禁在火燒島上的柏楊而寫,也為所有身心遭受禁錮的獄友們而寫:
有一個島嶼
有一首歌
有一個我愛的人……
這首詩長達41行,從呼喊所愛的人,到兩人終於重逢,並決心共同走出災難的陰影,用臂彎圍成一個避風港,以溫暖抒情的方式看待過去與未來,讀來十分感人。
若說張香華早期的詩帶有少女愛戀的心情,則〈我愛的人在火燒島上〉就是從個人的愛情拓展為人間的大愛。詩中描繪了千迴百折的困境和掙扎,但卻蘊含無比的勇氣,顯現女性堅定、強韌的生命力,為所愛的人、為理想與和平,不屈不撓。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八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