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特別專題 〉 能量思維

能量思維

:結構主義與藝文評論

文:朱介英

文學、藝術作品領域的「結構主義」其實浪漫得很。

首先敬告大家,所謂「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絕對與數學、化學、建築、土木工程等複雜的程式無關,千萬別被這個名稱所驚嚇。文學、藝術作品領域的「結構主義」其實浪漫得很,如果您聽我說明甚麼叫做文學藝術上的「結構主義」,您必定會愛不釋手,從此踏進另一個全新的藝文世界。

試問:文學、藝術、戲劇、舞蹈、音樂、電影、卡通、動漫等人文科學所要表現的基本核心是甚麼?大家一定會回答:這些語言(書寫、文字、色彩、筆觸、影像、樂音、舞踊、動畫等)在於呈現現實人生裡面所涵蘊的真實內容,如愛情、鄉愁、親情、情傷、友情、離散、傷別、快樂、歌頌、工作、勉勵、憤怒、悲傷、淒楚、孤寂、傷感、離愁等都是藝術、文學所要傳達的核心,而終極目的則是達成內心共鳴,讓作品藉著媒介(符號與傳播)感動第三者(閱聽人)。因此「作品的結構三要素」便是「本質」、「價值」、「意義」,透過這三要素去思考、創作以及詮釋,才能達到「評論」的目的。可是,台灣的藝文評論自從覃子豪、西脇順三郎、李英豪、金耀基、劉紹銘、張漢良、羅青……等學者早期的著作尚留下一點「文藝評論」的基礎之外,後繼者似乎在西方現代理論紛紛誕生後,卻反而找不到站立的穩固基礎,吸收較新的理念並將之引進國內,以之集古今之大成的論述,為台灣的藝文評論論壇添材加火,開啟更新的論壇,這現象正預示著台灣人文教育逐漸向下沉淪的兆頭,由即將滅頂的大學中文系按下警報按鈕。

訓詁與教條主義
目前國內藝文血脈的發展產生嚴重遲滯,清楚地浮現在眼前的因素,不外乎:1.網際網路發達,資訊服務無微不至,資訊過度充斥,形成微分眾區隔嚴重的社群結構,反而讓研究視野偏狹。2.國民義務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及專業教育互相衝突,基礎教育如古人認為應有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被「考試制度」摧殘,學生們只知道讀死書,一路考試到專業學院,全然不知道自己的方向。3.教育單位似乎以「與學生敵對」為己任,挾著威權觀念出題,非把學生考倒為止,造成考生只知道如何猜題、如何應用消去法、機率法、記題法、死背法應付考試,完全忽略了思考及理解的為學宗旨。4.精英主義社會的偏差觀念,扭曲了大數據理念各司其職分化、忽略了「大學之道」、「禮運大同篇」的百業俱興、百市互補的理想社會型態,家長學生篤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點,朝著考試方向盲目訓練,浪費社會資源,政客橫行,威權意識為虐,唯利是圖的腐敗現象滿街。5.傳統固有道德理念喪失,學者迷信權威,忘本剉根,盲從教條,故步自封,剛愎自用,作為專業教育的大學,還逗留在不停地重複中等教育的泥濘中,本該自己修習的基本課業如文學、數理、健康教育、社會教育、專業教育扎根的預備教育等科目,一而再地重複或棄置,顯現學生素質日漸低落,傾心於基礎課業,反而忽略專業教育的奠基工作,本應在大學就該培育的專業教育,往後延遲到研究所才真正執行,結果訓練出來的青年才俊,不是社會發展的棟梁,反而成為危害社會的蛀蟲。6.優質的社會需要的基本修養是術業專攻、術德兼修的健全人格,作為社會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中流砥柱,人人堅守崗位,允執厥中,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天下太平的理想;但是現實社會反其道而行,人人見利忘義、寡廉無恥、恃強凌弱、公義蕩然、失去了維護社會、國家、族群安和樂利的和諧本質,政客橫行,烽煙四起,人民無時無刻不是處於憂懼中。簡單敘述這些現象都是讀書人應有的反思,如今做為社會中堅的知識份子反而把基本的信念拋棄,甚至於壓根兒都不曾扎根於信念中。

就拿當前藝文界普遍現象來說:1.教條橫行,傳統古典、浪漫風格仍然盤據在主流認知中,絕大多數作家、藝術家、詩人、舞蹈家、戲劇家、學者等,猶然逗留在上個世紀傳承的浪漫主義、寫實主義以及古典主義風格裡盤旋,縱然有少數前衛作家、藝術家勇敢地突破既有的框架,卻無法在崇高的殿堂上立足。2.走在先鋒的創作者早已歷經幾個世代,打開新氣象,然而基於人性的缺陷,當擁有一個足以俯視大眾的「位置」之際,便不再往前邁進,只知互相爭鬥,剛愎自用,進步只能交給世代交替來執行。3.居高位者普遍自恃尊榮,憑其一己的好惡議論晚輩;而某些後生稍有一點火候,便自視甚高,傲視文壇、藝壇,殊不知「一山還有一山高,強中自有強中手」,古聖先賢告誡做人的道理「謙謙君子、曖曖含光」,驕傲令人膚淺,矯飾令人虛偽,這在藝文圈中時時可見。4.威權心態恆亙在學術界,杏壇有著美好的光環,支撐著權威的榮耀,在學界呼風喚雨,實質則文人相輕,爭權奪利;少數學者誠意提拔後進,多數耽溺於學界的權位傾軋,無心學術精進,以至於尸位素餐,阻礙文藝新潮流的進展;台灣文壇尤其是藝文評論區塊,遲滯不前,西方論壇早已經過寫實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意識流、超現實主義、前衛主義,發展到現今主流的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結構主義等大眾文化風潮,台灣的大學文學科系教授們依然滯留在訓詁學、史學等教條主義泥濘中,真正對文學院、藝術系學生的現代化啟迪並未有太大的助益。

所謂「訓詁」幾乎是文學院的教學宗旨,若用結構主義的觀點來解讀,就是包含歷史學、地理學、系譜學(類拓樸學)以及作者的創作追溯,頂多加上文字學、哲學、美學簡單溯源,如此便成為教條主義思考方法論依據,評論者大多數從教條條目中尋找與作品內相關敘述內容相呼應的範例來與之對應,再之便與中國文人最喜歡的儒、道、佛家理念談禪論道,增添幾許空靈之美,這是東方學術評論的精粹,經過幾千年的傳承,當然是必要的典範,卻也成為遲滯不前的框架,限制了中文系學子們的思考邏輯道路。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八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