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客文化黑五類 Black Five of Kultur des Volkes
塗鴉:權力對話與文化凝視
青少年次文化文本:談都會塗鴨的時代精神
文:本刊編輯部
隨著都會在19世紀之後因應工商文明、貿易勃興,人口集中而崛起,傳播科技突飛猛進,青少年的生活圈子也從鄉村、大自然環境,限縮進鄰里、巷弄都會叢林當中,許多專屬於次文化的文本也就以全新的面貌在都會生活空間裡綻開,比如地下音樂、電音搖滾、街舞、龐克文化、公園土風舞以及意象鮮明,獨具代表性的牆壁塗鴉文化,因之也隨機興起,這種活動,起先以隱密的方式,四散於廢墟牆垣裡彩色繽紛,不若軍國時代,統治者利用生活四周的牆壁,公然塗抹宣傳文句作為鼓舞軍心的精神標語,兩者雖然意義不同,但是立基於傳播媒介的概念上來看,卻都有著相同的機制,就是牆壁、油漆、創作者、畫作或標語(文本text)以及文本當中的內涵。
這種都會中,利用廢墟、牆壁空間,由創作者發揮創意,在上面進行彩繪、標語等活動,構成一種都會獨有的文化,一般稱之為「塗鴉」(graffiti),來自於義大利文「Graffito」,意思是亂寫或胡亂塗抹。塗鴉活動其實具有多層意義,最原始的現象是初民在沙地、岩壁、巨石上進行彩繪或雕刻,把生活意象活生生地遺留下來;當紙、筆、墨、顏料發現與開創出來後,塗鴉的工作拓展到這些材料上,文人懂得將這種活動予以標準化、典型化、格律化才成為美術、書法、雕刻等堂而皇之的文化紀錄。而庶民生活環境中,那些非經文人專業訓練的藝術家,依然在他們自己的生活環境中進行創作活動,被文人或具有社會發言權者定位為「亂塗」,其實塗鴉追究起來可以在我們生活四周裡挖出許多不經意卻意涵深遠的現象,比如學生課本中的塗繪、文人畫家的粉本或勾本、西洋畫家的素描本(sketch book)、考卷後面的隨意塗抹、詩人紙屑簍中的一些片言隻字、小朋友居家的牆壁塗繪等,甚至於教室課堂黑板上的字畫、主管開會時提供筆記紙上的符號、廁所牆壁上的無聊諷刺文句等,都可以稱為塗鴉。本文企圖將塗鴉作為報導與解讀的「文本」,探討「塗鴉」是否沒有意義,如果有意義,那麼意義是什麼?其次是建構現代庶民生活場域中,塗鴉為我們展現出什麼內涵來,它有什麼價值。
何謂都會塗鴉藝術
首先為本文所稱的「都會塗鴉」(urban graffiti)進行定義。所謂「都會塗鴉」其實也是現代大都會庶民生活中的一個青少年次文化區塊,依名稱分為都會、塗鴉兩個要素,就台灣來說,台灣的都會自從戰後開始發展,當時堪稱為現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大都市,粗略分為北部以台北為代表、中部以台中為代表、南部以高雄為代表,而台北被定位為政治、經濟中心,規模較具代表性而已。1980年代之後經濟起飛,高雄為高雄港進出口貿易腹地,台中也是台中港的吞吐腹地,台北是基隆港的腹地,則成為政治、經濟、商業、文化運作首都,也是台灣進入國際化的櫥窗,台北市聯合了新北市規劃整建,成為大台北行政區,最快進入大都會規模,因之也成為吸納西洋文化、進行本土文化混融的先鋒,台北市至今成為台灣首屆一指的指標,堪稱為台灣大都會(cosmopolitan or metropolitan)典型代表。
其次對於現代活躍於都會區的「塗鴉」現象,予以狹義的定義。一般指在公共設施留白的空間中進行人為的、有意圖的標記、圖畫或符號行為,均可稱為塗鴉,塗鴉的作品可以是文字、圖畫、符號、圖騰、標記等,具有線條、色彩、平面或立體表現的影像,在精英威權的認知上,這些塗鴉普遍被認為是違法的舉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企圖擴建他的第三帝國大夢,大量利用海報、廣播、報紙宣傳其民族大清洗的理念,而平民大眾則普遍欠缺國家暴力基礎以及宣傳經費,於是街頭塗鴉便成為廉價的宣傳品,用以對抗優越的權力精英,戰後仍然有一段時期,許多第三世界國家處於軍政府專制統治下,塗鴉也變成堂而皇之的政府宣傳工具(符號、標語、精神喊話)以及庶民大眾隱性、沈默反抗的傳聲筒(文化包裝、宗教儀式、習俗活動),是故庶民的塗鴉被劃定在違法的活動法條上,成為現代人的歷史偏見(stereotype)。直到後現代主義理念崛起,精英文化式微,大眾文化出頭天,某些現代政府才逐漸開放,讓塗鴉成為被統治者承認的一種人民次文化現象,讓塗鴉不再背負著與法律抗爭的重擔,但是一般人根深蒂固的偏見,仍然讓塗鴉藝術家有莫大的壓力。
個人塗鴉風氣興起,社會見怪不怪之下,在某些人士允許或默許下,塗鴉作品由廢墟牆壁往其他空間擴充,比如鄉鎮廣場的大樓牆壁、社區住宅單調的圍牆、企業結束營運後暫時空著的廠房、公家機關搬遷閒置辦公室、舊時代遺留的機房、人們懼怕蒞臨的鬼屋、荒郊野外人去樓空的廢墟、國營企業如交通運輸單位的貨車車廂、火車運貨列車廠房外壁等,漸漸成為非正式塗鴉場域。塗鴉一直以非正式方式存在,所以塗鴉藝術家養成行動快速、利用隱密時間,抽空、趁人們不注意之際去表現,於是噴漆、紙板便成為塗鴉最方便的工具。塗鴉落款就等於作家的筆名,內容與創作者形像關係具有象徵與隱喻作用,反映作品風格、藝術家修為、生活隱喻、階級對抗、政治意識型態鬥爭、文化混融、社群信念宣揚等意義,所以政府當局或資產所有人通常都不會刻意去塗抹掉,這也是塗鴉文化能夠生存下來並逐漸在適合城鄉角落落腳的因素。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創刊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