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客文化黑五類 Black Five of Kultur des Volkes
搖滾:地下與地上的抉擇
青少年次文化文本:打破五線譜霸權的迷思
製作:本刊編輯部 圖片提供:曾祥祐、張藹鸝
20世紀有一項浩大的工程扭轉了人類世界數千年來的文化傳統,就是新的傳播媒介誕生。隨著各種溝通媒介(亦指傳播媒介)的匯聚作用,改變了全世界各地區的生活文化轉型,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從歷史的傳統型態徹底地改頭換面,短短半個世紀不到,全世界音樂風潮被美國崛起的黑奴們創作的苦難哀嘆音樂型態所征服,成為世界性音樂型態,大眾傳播以及網路傳播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因此我們稱流行音樂是大眾傳播的女兒。
現今全世界各大都會生活圈角落,人民生活每一方寸充斥著流行音樂的聲息,探究流行音樂的音樂結構淵源,均可以清楚地歸於新大陸墾拓時期,大量移居的非洲黑奴們的苦難生活詠嘆,從地區性的黑人靈歌(soul)、藍調(blues)、搖擺(swing)、冷爵士(cold Jazz)、咆勃爵士(Bebop or Bop)、輕搖滾(swing roll)、硬搖滾(hard rock)、重金屬搖滾(heavy metal rock)、龐克(punk)、放克(funk)等一個搖滾體系;結合白人地區發展出來的狄西蘭(Dixi Lan)、西部民歌(folk west)、鄉村歌曲(country folk)、青草地(bluegrass)等複合式節奏體系;以及世界各地區與各國家、民族結合後發展出來的音樂體系如拉丁搖滾(Latin rock)、加勒比海搖滾(funk)、英國式搖滾(British rock)、現代法國香頌(modern French chanson)、民族國家發展出來的國語流行歌曲(Mandarin pop)等。無論從音樂類型、樂器組織、編曲結構、旋律風格、演唱方式、和聲對位法則等元素剖析,都已經演化到一種統一模式,也就是現代搖滾音樂形式(rock and roll model);所謂搖滾這個音樂屬性,雖然分布於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差異性,但是它毫無疑問地誕生於庶民生活中,隸屬於「民間文化」範疇。由於大眾傳播工具發展無遠弗屆,民間文化已然成為大眾文化發展元素,又由於商業介入,大眾文化商品化並經過企業的媒體操作,明星崇拜與消費主義結合造成流行風潮引領著大眾文化的浪濤形成滾滾洪流席捲全世界生活市場,要區分大眾文化與流行文化的差異變得很不容易,搖滾音樂已然成為世界各地區民間音樂的基本型態結構,也是流行文化大規模的社會公眾生活語言。
台灣搖滾音樂心酸史
台灣的搖滾音樂雖然與東方各個國家一樣(甚至於提早)淪為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流行文化發展延遲於已開發國家一段距離,但是對於搖滾音樂的吸收與發展並沒有從世界的發展趨勢中缺席,當日本帝國殖民台灣的時代,美式各種早期搖滾音樂類型如爵士樂、西部民謠、藍調、搖擺、咆勃等早就在東京、上海租借等地方生根發展,取悅殖民主義帝國貴族與商人。戰後,當貓王艾維斯.普里斯萊(Elvis Aron Presley)於1960年代扭腰擺臀在電影、電視綜藝節目中大唱著Bebop式的搖滾歌曲,瞬間風靡了全世界受資本主義影響的國家與社會人們,台灣新一代的戰後嬰兒潮年輕人們自然群起效法,欣逢整個世界進入「家庭舞會」浪潮中,這一類的搖滾音樂成為年輕學子們日常娛樂文化,而台灣社會卻還逗留在警備總部以及刑事警察局少年組的全方位監控下喘息,家庭舞會隨時被闖進來的刑警、憲兵們阻擾與嚇止,甚至於全體帶到警察局裡審問、筆錄。當英國利物浦四個披頭年輕樂手(The Beatles)吸收美式搖滾在歐洲發起去除了Bebop元素的搖滾樂,進一步激化重搖滾風潮之際,台灣的刑警隊少年組卻忙著在街頭隨處捕捉頭髮長過耳際的年輕人,扭著他們的頭髮以隨身備用的剪刀當街亂剪,逼著年輕人到理髮院把頭髮剃光。這些掌著威權的衛道階級除了恐共之外又多了一項恐懼,將搖滾音樂以及流行風潮視為毒蛇猛獸,急欲徹底除之而後快。
然而這一股流行文化潮流並沒有因此而褪滅,反而隨著整個世界的滾滾大流而勃興起來,搖滾音樂成為老三台電視綜藝節目的重要排場,社會並沒有因披頭散髮的年輕人眾多而沉淪,善良風俗也沒有被搖滾音樂所毀滅,搖滾音樂元素變成現代流行音樂以及實用音樂、社會音樂、民間音樂等被古典音樂理論家們發明的幾種名詞(事實上就是指流行音樂)的靈魂,傳統音樂霸權逐漸走入式微的寂寞邊界。
目前台灣的流行音樂,若以主流、非主流概念來分類,大約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主流搖滾,泛指經由唱片公司、電影公司、電視公司等檯面上的文化產業所製作以及商品化發行的流行音樂;另一類,泛指一些喜愛搖滾音樂的樂手,基於許多複雜的因素避開主流音樂風格,獨自限縮於某一個區塊,可能是地下室、小型私人音樂廳、小型俱樂部、私人組織場所中發展自己的所長,取悅自己或小眾的音樂型態,名稱很多包括地下搖滾、獨立音樂、非主流音樂等。基本上主流音樂的特徵在於其收聽的目標群眾以大眾為主,為了迎合大眾口味,音樂類型親切、順耳好聽、朗朗上口、佔有龐大消費市場、利基豐厚、絕大多數隸屬於文化產業所掌握與操作,在傳播媒體裡擁有絕對優勢,是典型資本主義社會產物;非主流音樂的特徵則與之恰好相反,其目標群眾小眾,不迎合大眾口味,音樂類型孤僻、主觀、自我意識、欠缺利基、型態偏向重搖滾、不討喜、內容比較狹隘、諷刺、批判味道濃厚、民粹主義、沒有消費利基,因此較不受文化產業青睞。兩種音樂類型相同元素,在於其音樂結構都在搖滾音樂的範疇上,一個走向廣大閱聽眾妥協,一個則瑟縮在偏狹一寓裡自我調侃。
為此本文特別採訪兩個地下樂團,由他們的敘述可以反映目前台灣地下音樂所碰見的奇怪現象,以及經營的困境。這兩個樂團一是走重金屬搖滾的「聲納」合唱團,一是全方位音樂的「糖果盒」樂團。這兩團的型態正好代表台灣非主流地下音樂兩種型態,他們除了沒有文化工業唱片公司在背後支撐,進行行銷包裝、宣傳公關操作,更欠缺資金進入高科技製作環節,產出商業性商品來;更得不到政府單位的青睞與輔助;全憑一股對音樂的執著與衝勁,自娛娛人地在民間發展。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