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特別製作 〉 楊勝雄的分子美學

量子文學專題

楊勝雄的分子美學

看見看不見的美麗

作者、圖片提供:楊勝雄

2011年我搭上「美學潛盾機」繼續探索分子世界,那裡變得奇幻迷人,通過科學與哲學之眼,看到了更多原本看不到的美感與創意,2013年掘開「分子美學」聖殿的入口,「分子空間」怦然一聲光速般地擴展。二十多年的挖掘,以為會從另一個洞口回到現實,卻意外地發現了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從2007年迄今在「分子空間」的鑽研探尋,本不是人生規劃的選項,我懷著巨大的不安走上學術路途,懷深層的恐懼。但我博學善喻的老師,總能看透這層心思,一次次用智慧提醒盲點,以巧喻模擬論述,讓我看到許多學術的美好風景與動人心扉的主題。他這樣形容我:「對化學原本一無所知到一知半解,卻能從設計與美學的角度鍥而不捨,以分子結構發展出自己的美學空間。」感謝老師讓我從那隻鼴鼠蛻變成「分子美學」的探尋者。

分子是化學中具物質意義的最小單位,自古至今,科學家們持續在尋找分子結構的更貼切表達方式,從平面結構式、實體的分子模型到3D立體影像。目前科學家不僅能利用理論參數建立逼真的分子結構,並能夠模擬分子的運動狀態進行研究,將原本看不見的分子運作以更生動的方式展現在世人眼前,進而讓人類看見更多原本看不到的可能。

英國在1951年舉行以科學為主題,內容涵蓋平面設計及公共藝術等藝術形式的「英國國家藝術節」,「分子結構」就是藝術家創作的重要主題;一甲子之後於2011年德國舉辦「分子美學論壇」,廣邀當代對分子及其美學發展有深入研究或創作的重量級學者、科學家、藝術家,發表論文與創作。分子結構不僅是科學家研究的對象,也逐漸成為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媒介從平面、立體、電腦動畫、乃至3D列印,範圍則包含美術、設計、雕塑、公共藝術、多媒體、行動藝術、音樂、舞蹈、動畫、電影等。這些跨界交流所產生的效應,對藝術與科學均帶來絕佳的新意義,而以分子結構為靈感所產出的藝術創作也讓「分子美學」的研究因應而生。面對這個新興的藝術科學研究領域,許多研究者從科學、哲學、美學的角度來探討與分子科學、分子結構、分子數學等相關的美學問題。我則從設計與藝術創作的角度出發,並提出一個「分子結構 + 美學思維=分子美學空間」的雙向創作觀念:
一、從分子結構到美學思維所形成的分子美學空間,是屬於美學的思維空間。
二、從美學思維到分子結構所形成的分子美學空間,則是藝術創作的實驗空間。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八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