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特別製作 〉 電影《超時空攔截》的量子文學解構

量子文學專題

電影《超時空攔截》的量子文學解構

文:鄭媛中

1714年,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集其哲學思想的精粹提出《單子論》。將「單子」定義為一種粒子,單子是構成天地萬物最根本的元素,不可再分割,萊布尼茨認為單子是一種抽象與具象的存在,存在時空中是可數的,但數量上無限地充斥於整個宇宙。也可以說時空是由無限的單子互相鑲嵌、組合,進而構成及影響感知整體的呈現。

萊氏指出一個「單子」具有兩項基本性質:感知 (Perzeption) 與欲求 (Apperzeption) 。一旦單子的作用,受到內在感知的驅使,進而和其他單子發生相互作用,說明物質的基本單位「單子」,可以說是唯心的載體,生命的本質是心、物並存的實踐。但是這個論述被牛頓的古典物理理論光芒所遮蓋,古典物理理論純粹依賴科學實證方法,認為凡是沒有質量的物質並不存在,直到愛因斯坦觀察光與電磁能量提出廣義相對論之後,促發全新的量子物理理論出現,讓物理學家們重新承認「作用力」超越質量存在整個宇宙的未知之中。

量子物理理論出現,開啟了物理學家理論先行,探索宇宙生命的方法,科學家承認萬物的存在有賴無實體的作用力牽引,量子力學之父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認為:「物質是由快速震動的量子組成,所有的物質都是來源於一股令原子運動和維持緊密一體的力量。」(林文欣,2018:57);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依據對稱原理提出:「帶正能量電子是在不停的跟真空中另一個世界的其他帶負能量電子相互作用,……這個填滿空間每一絲縫隙的負能量大海,就稱為『狄拉克之海』」(林文欣,2018:84)因之利用正、負兩粒子的緊密關係推導出「量子糾纏」理論,而這些神秘的作用力,是宇宙萬物包括思想與感情產生的來源,也就是「意識能量」。而早在初民時代,人類發明文字,學會用文字記錄意識裡面的內容物時,充斥意識流量的量子文學早就存在,只是沒有使用「量子文學」這個名詞而已。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八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