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特別專題 〉 符號的意義三態:本徵態、疊加態、糾纏態

量子文學專題

現代詩的象徵系譜

符號的意義三態:本徵態、疊加態、糾纏態

與唐代意境論的對應

作者:朱介英

舉凡現代流浪於都會當中的知識分子們,多多少少帶有那麼一點「波希米亞主義」(Bohemianism)的氣息,這兒所指的「流浪」並非描述古老的吉普賽人,居無定所,浪跡於歐洲、中東、非洲等地的生活族裔,而是指21世紀教育普及下成長的年輕人,在都會中過著心靈不落實的孤寂歲月,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塑造了一個以消費換取存在價值的社會型態,百分之一(甚或更少)的跨國財閥掌控著全球經濟命脈,百分之99的庶民百姓過著不會餓死,卻也難以豐衣足食的日子,少數多愁善感的文青們內心滿溢著落寞與孤寂,正呼應了10世紀前東歐波希米亞帝國衰敗後,殘餘下來的半落拓精英主義意識,在新布爾喬亞(中產階級)階層中發酵,並構成現代都會時尚主義面貌底下隱現的消費潛意識。

波希米亞主義(又被翻譯成波希米亞派)論述起於1845年作家亨利.穆傑(Henri Murger)出版的一本短篇小說集《波希米亞人的生活情景》(Scenes de la Vie de Boheme),創作概念為後來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Antonio Domienico Michele Secondo Maria Puccini)的著名歌劇《波希米亞人》(La Bohrme, 1896)提供了編劇基礎;「波希米亞人」成為一個特殊名詞又來自1848年,威廉.梅克比斯.薩克萊(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名著《浮華世界》(Vanity Fair);以及梅哈克與哈勒維(Meihac and Halevy ’s libretto, 1875 )的歌劇劇本《卡門》(Carmen)出現波希米亞人的稱呼。波希米亞人這個名詞逐漸被泛指為不得志的藝術家或知識分子,這些文人與社會產生疏離感,獨自過著自由、漂泊、個性飄忽、不隨社會意識同流合汙、自我放逐的生活,卻又無法全然拋棄都會生活的習慣,於是「波希米亞派」這個名詞逐漸被巴爾札克(Honor é de Balzac)等現實主義作家們予以符號化,成為某些浪跡都會知識分子包括作家、詩人、畫家、失意的音樂家、過氣演員們獨特意念與生活實踐的專屬名詞。

波希米亞派的主幹具有顛覆資本主義社會規範的特質,他們一方面揚棄舊有的倫理秩序,強調自我解放,放縱慾望與追求享樂主義,另一方面又為道德淪喪的社會現象長吁短嘆,高呼著碎裂、倒置、混亂、反規範、逾越的符號,企圖重新解構古典時期精英階層所建立起來的精神堡壘,麥克.費澤史東(Mike Featherstone)一語道出:「對於中產階級而言,這些符號與生活風格似乎相當新奇,但其事實上已有相當久遠的歷史。文明化發展歷程試圖透過規範達到情感的控制,與此相同,波希米亞派也試圖運用反規範的符號進行顛覆。」(Featherstone, Mike. 2009 :117)而史達利布拉斯和懷特(Stallybrass and White)更指出波希米亞派的符號概念反映了中世紀嘉年華會的象徵核心,他們在《僭越權術與詩學》(Politic and Poetics of Transgression)中認為:「嘉年華會涉及對奇異形體的慶賀,包括豐富的食物、烈酒、縱慾等,在嘉年華會的世界中正統的全為文化被推翻。」(Featherstone, Mike. 2009 :118)結論是:波希米亞主義產生的「象徵體系」與早期嘉年華會形式提供的象徵體系相當類似,我們不難從中世紀的繪畫作品當中看到中世紀的嘉年華會充斥著短暫意象碎裂、感官知覺歪曲、情感官能解放的現象,這些「象徵體系」正好與20世紀以後誕生的波希米亞風格互相印證。

文學的波希米亞主義不得不談到「頹廢派文學之父戈蒂耶(Th éophile Gautier)」,有了戈蒂耶的神祕、浪漫之美的風格出現,才導致象徵派文學家創造出輝煌的領域,影響現代文學創作至今,現代詩的特徵不由自主地在隱喻與象徵當中尋找到那一泓絕美的清泉,卡 米拉.帕格利亞(Camille Paglia)在她著作《性面具》(Sexual Personae Art and Decadence: From Nefertiti to Emily Dickinson)〈第六章性與美的偶像〉開頭便說:「法國和英國的頹廢派之父是泰奧菲爾.戈蒂耶。他最初以畫家身分開始其職業生涯,創造了唯美主義這一對美的新異教式崇拜,戈蒂耶解放的、儀式化的目光使浪漫主義從陰間轉向日神精神,擠身於源自古埃及和希臘的西方等級制度主流。波特萊爾、福樓拜、馬拉美(Mallarme)、史文奔(Swimburne)都曾親口承認自己深受戈蒂耶的影響。」(Paglia, Camille . 2003 :436)縱橫西方象徵主義文壇的幾位名家如舞劇《吉賽爾》作者華德.佩特(Walter Pater)、《玫瑰幽靈》作者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的作品也深深烙印著戈蒂耶的靈魂痕跡。由於戈蒂耶那些異教式的浪漫絕美風格,進而促成象徵主義的風潮崛起,文學的象徵主義風格遂在浪漫主義之後承擔起西方文學傳統繼延的重責大任。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