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是否仍在燃燒?
韓國386世代的歷史意義與文化矛盾
文:劉華鯨
當代韓國政治、社會、文化的發展,受到幾個關鍵因素的牽引:一是地域主義,二是北韓問題,三是陣營對峙,四是世代結構。自從民主化以來,歷屆總統大選都明顯受到地域關係的影響,例如此次總統選舉中,李在明在全羅南北道得票率超過八成,尹錫悅在慶尚北道得票率超過七成。此外,進步陣營透過親北政策吸收到同情北韓的選票,保守陣營則反其道而行,鞏固右翼的支持(河凡植,2017:49)。
相對之下,世代結構的影響則比較隱微一些,但也更為複雜而值得探究。正如 台灣的「學運世代」(或稱為「野百合學運世代」,以區隔於「太陽花運動世代」)崛起於 1980、1990 年代之間,遍布於政治界與社運界,影響力至今仍不可小覷。(何榮幸,2014:17~19)韓國也有所謂的「386世代」,一方面是當年推動民主化運動的主力,另一方面也是今日韓國社會與政治的中堅支持力量。
「386世代」這個詞彙,最早出現於1990年代初期。用來指稱「大約30歲,在韓戰後的1960年代出生,1980年代上大學的一群人。」他們熱衷於政治改革,積極反抗獨裁專制,促成了1987年民主化運動。畢業後,他們繼續投身於社會,逐漸在政治與經濟上展露頭角,深刻地參與了當代韓國社會的形塑過程。它的命名是從電腦術語借用過來的,當時最新的PC即為「386型」。如今經過 20幾年,本來應該隨著他們的年齡增長,改稱「486世代」或「586」世代;但因原來的名稱仍然最能反映1990年代的語境,仍然被廣泛的使用。
他們成長於艱困的年代,面臨了民族分裂,軍事獨裁統治以及複雜糾葛的外交處境,充滿了憂患與不安。但隨著1980年代的經濟發展與西方思想湧入,思維也越來越前進。光州事件以後,他們不斷透過學生運動及公民運動發揮影響力,因而被稱為「民主一代」或「政治一代」。相對於前行世代,386世代確實屬於進步的一代。因而在一般教科書裡,多對他們抱持著肯定的態度。然而,隨著時代變化與世代推移,他們的形象由改革者(年輕人)變成守成者(社會中堅份子或既得利益者),學術界或文化界對於「86世代」也有了更為多元而立體的看法。
「386世代」的歷史背景
在1980年代,韓國大學生十分熱衷於政治活動。街頭、廣場甚至是校園,經常瀰漫著催淚瓦斯的氣味。在激烈的學生運動中,部分大學生被逮捕與判刑,同時不乏受傷與死亡。即使面對這種壓迫,他們仍然不妥協,用接二連三的行動抨擊獨裁統治與嚴刑峻法。1987年6月9日,一名在延世大學校內示威的學生李韓烈,被催淚彈擊中頭部,重傷命危。學生們群情激憤,從6月10日開始發動大規模抗爭,執政的民主正義黨剛開始採取強硬措施,逮捕不少知識分子,但反而激起全國各地更大反彈。(楊碧川,1988:12)為了避免影響到漢城奧運等重大的國際活動,執政黨總統侯選人盧泰愚終於在6月29日發表演說,同意總統直選並推動多項改革措施。
這一場「 6月民主運動」,成功終結了軍事獨裁政權,開啟了第六共和。除了歸功於反對黨長久的犧牲奉獻,光州運動以來累積的民主能量,最主要的推動者便是當時20多歲,活躍於學運的「86世代」。然而,要了解這個世代在韓國社會中的特殊位置,以及他們的思維結構是怎樣形成的,不能只看1980年代的學運,還要把觀察範圍往前推到他們的成長過程,並且適度的拿前行代來跟他們做比較。
首先是經濟條件的差異:386世代可以說是在相對富裕的社會中成長的第一代韓國人。他們的父母出生於貧窮之中,為了經濟成長與社會安定,寧願接受軍人獨裁專政。但對386世代而言,由騎摩托車到擁有轎車,從貧窮匱乏到可以上大學,所有事情彷彿自然而然。其次是對戰爭的感受不同:前一代人經歷過1950年的韓戰,記得美國的軍事協助,不致於高估韓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但對386世代而言,對於戰爭的理解,大多來自父母的講述和官方的反共宣傳。正因如此,兩個世代對於政治、社會與歷史的看法都有所分歧,再搭配到韓國社會蘊釀已久的轉型需求,386世代也就站上了歷史舞 台,並且形成自己的群體意識。
韓戰之後,韓國社會經歷了三個比較重大的歷史事件,一是在威權體制下快速工業化過程,二是民主化過程,三是網路革新與全球化。學者指出,經歷過相同歷史事件的人往往會形成一種「群體效應」,可以做為世代畫分的重要依據。這種效應加上「年齡效應」(例如同為 30幾歲)以及「時期效應」(例如同在1980年代上大學)也就形塑了某個世代,並且影響了他們的政治傾向。(Jinman Cho & Kihong Eom,2012:359)
在推動民主化過程中,386世代與標榜反共的政府相對立,隱然視北韓為夥伴而非敵人,並且視美國為南北統一的阻礙者。除此之外,在軍事獨裁統治時期個人權利經常被侵犯的背景下,這個世代的人認為個人的權力應優於國家利益。由於經濟繁榮,這個世代多能得到物質基本需求的滿足,因而更勇於追求理念與價值,並傾向於支持自由派候選人。他們展現出探求真理的熱情,反對來自封建時代的特權和經濟支配壓迫,具有創造新社會的使命意識。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八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