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傳薪歌仔戲團
新和興
扎根校園.好戲連場
作者:張薈茗 攝影:許萬八
「起鼓」好戲開鑼
轟隆轟隆聲鼓罄齊鳴,雷霆萬鈞,震天價響,迴盪在高聳的舞台上,經由隔音牆傳到聽眾的耳朵,展現兩軍交戰、戰鼓喧天、佈陣的緊張實況,舞台簾幕慢慢拉開,天波府大家長,百歲人瑞佘太君,拄著拐杖、微駝的背影,在眾家女將護駕、緩緩步入舞台,是個老而彌堅,精明幹練、霸氣十足的硬角色,由她揭開「擂鼓、探谷、火燒敵營」的曲牌。但見她壓低嗓音,隨著字幕上戲文,唱出都馬調「夜色蒼茫霜露寒,落葉蕭蕭發斑斑」,展現她有勇有謀,威震天下的雄偉豪邁氣魄,佘太君老旦身影一開堂,就讓觀眾耳目一新,報以熱烈的掌聲。
接著頭戴懾人心魂的珠冠,背上遍插四隻令旗,扮相端莊,氣宇軒昂地高喊著:「威風女丈夫,改換戰袍非凡婦,眾將官!兵進西夏,將怹西夏人馬殺得片甲不留。」傳統戲曲唱腔,旋律優美的傳統七字仔調將戲碼引進主體。只見身段俐落,穆桂英在觀眾目不暇給中亮麗出場,襯托出將門之妻,英姿煥發,她由團長江陳咏蓁擔綱演出,觀眾又是掌聲不斷。
楊文廣一身白服戰袍,英姿颯颯,頭冠雙翎,眼神威猛,正義凜然,武行架勢、身段十足,開場唱道:「救國重任阮敢擔,生死存亡誰不怕。」為報父仇,領軍出征,楊文廣角色由江怡璇擔綱演出,在出征訓練場上與穆桂英一較高下,贏者可統領三軍征戰天下,一句「母親讓我」英氣有餘;由於戲裡戲外都是母子檔,也是最佳拍檔,觀眾更報以如雷的掌聲,開場第一幕便顯現舞台上的扎實功夫,果然是英雄出少年。氣勢磅礡的精采好戲繼續上演。上半場簡潔有力,幾筆就把數個人物勾勒得氣宇鮮明,角色非凡,劇情緊湊,張力十足。
下半場的武戲,新和興本就是中部最精於武打的劇團,特別延聘名師朱海珊老師擔任武行指導,不愧名師高徒,舞台風格變化萬千。舞台側邊,第四代江云佾所率領的國樂團,跨界結合現代打擊樂為劇情配上最佳的節奏、配樂與氣氛營造效果,打擊樂手個個身著戲服參與演出,再搭配京劇高亢激昂的曲調唱腔,一整齣戲觀賞下來,讓人熱血沸騰,觀眾嗨到極點。
開創歌仔戲新面貌
預演之後,團長向媒體朋友特別介紹:扮演楊家女強人威震天下的「佘太君」重要角色,由目前任職彰師大附工,歷史課專任教師黃昭瀚擔任,練習過程極為辛苦,帶給觀眾意想不到的成果,串聯全場。本戲碼「楊門女將」並非首演,〈擂鼓、探谷、火燒敵營〉這三場小折子,也是眾人熟悉的劇情。本年度演出的大戲有一個重要的突破,在文本改編與演出形式皆有新意,故事新編自傳統歌仔戲古冊戲《楊門女將》,並將歌仔戲、京、豫劇身段結合,層次多元豐富。
首先是打擊樂器的新意呈現,樂手勤練戰鼓,將傳統歌仔戲音樂,西洋爵士鼓,以及中國打擊樂器跨界結合,並特別邀請打擊樂表演者,加入身段表演,打擊出不同於以往的氣勢,特別與華南大學民族音樂學系產學合作,現場大型國樂團中西合璧為劇情製造完美的氛圍;演員的喜怒哀樂,以及劇中的情境,豐富了歌仔戲的情感層次,讓觀眾看了,情緒也隨著劇情高低跌宕,起伏不已。劇中更邀請山陽小學太鼓團合作,讓小學生身著戲服參與劇中擂擊戰鼓演出的機會;來看戲的觀眾群,出乎意料地皆以青年學生,及社會青年為主;反而長輩來得不多,這一場演出顯現歌仔戲往年輕觀眾扎根的強烈使命,戲迷向下扎根,激起了青年學子高度參與的熱枕。
在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新和興劇團的團員,平均年齡19歲,在歌仔戲國寶藝師廖瓊枝老師指導下,配合團長江陳咏蓁老師的世代傳承使命「堅持傳統歌仔戲的音韻之美」年輕化、時代化,反而清亮帶點稚嫩的唱腔,激發年輕的觀眾產生無窮的吸引力,這一個理念有助於傳統歌仔戲往下扎根的成果。
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欣賞歌仔戲,新和興總團跳脫了大家以往對歌仔戲的感覺,結合現代科技,使用豐富、多元的燈光音效,佈景簡單以山水呈現,在舞台設計上下了不少功夫,使整體看起來與時興的舞台風格接軌,畫面更加協調順暢,在加入這些現代元素的同時,新和興也不停地改革,使得燈光音效以及傳統演出情境達到無縫銜接的效果,歌仔戲的創新與傳統兼容並蓄。
新和興的沿革
中部地區老一輩的歌仔戲迷,提到新和興歌劇團,腦中必然浮起已故江青柳先生的容貌,他那獨步戲劇界的「跳鍾馗」扮相,已是歌仔戲歷史一個鮮明的符號。對江青柳來說,演戲似乎生來注定,像許多戲劇名伶一樣,他生於戲劇世家,一般人只知道,他的父親江老先先,曾是日據時代當紅的南管戲老生,其實再往上追溯他的祖父,也是歌仔戲前身「七腳戲」演員。江清柳七歲便啟蒙學戲,14歲正式登台演出到民國45年,創立自己的「員林新和興歌劇團」時不過21歲,真是英雄出少年。為紀念當初拜藝的「新錦珠」及授業師父蔡阿永先生的「新錦雲」班名,才取名「新和興」表示一脈相傳之意。
24年次的江團長從14歲正式登台演到65歲。長相天庭飽滿,地闊方圓,拳腳功夫也很了得,擅長扮演武生及三花角色。在歌仔戲開演之前,他最擅長扮演民間「跳鍾馗」儀式,置身於陰陽兩界,扮相威猛,勁道十足,以此聲名遠颺。江青柳16歲被高甲戲師傅賴阿熊相中學戲,並拜師伯「新錦雲」掌門蔡阿勇、鹿谷鄉亂彈戲前輩「萬春伯仔」為師,積累了甚多的臨場經驗,奔馳於,鬼、神與戲劇之間,一時成為各地爭聘的「降魔高手」。他說:「歌仔戲演員『有路無厝』的傳統特徵,流浪吃四方,總離不開酬神宴鬼。」
江青柳引用俗諺說:「父母無聲勢,送子去做戲。」一路走來如寒天飲冰水,冷暖心自知。所幸拜父親之賜,江團長精於北管戲曲(又稱亂彈)及南舘戲曲(又分梨園戲,九甲戲)等都相當熟悉,而這兩者本來就是歌仔戲的活水源頭。江青柳還能隨口一唱,唱出一首完整的南北館大調,加上他長袖善舞,年輕服兵役時,用歌仔戲交換外省籍阿兵哥的平劇,更使他的歌仔戲中各類唱腔齊備,身段表情也較別人細膩,直到如今,這份功力,無人能出其右。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九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