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以為主的詩精神
詹冰詩的實驗歷程即是詩的輝煌
作者:蕭蕭 圖片提供:文訊
前言
事事不自以為主的客家本色
詹冰(詹益川,1921~2004),跨越語言,試煉形式,實證人生,事事不自以為主的客家本色,正是台灣新詩發展的基本風骨與風采。
詩人詹冰一生出版的詩集,經過幾次自我的修 飾與調整,後學者、詩評家的爬梳,可以理清為以下的秩序:
(一)《綠血球》階段:1943~1965
日文版《綠血球》,1950年出版,收入1943~1946年日文作品,但未行於世,只在友朋間流傳,桓夫(陳千武、陳武雄,1922~2012),認為「在當時的台灣詩壇,可謂呈現具有革命性意義的詩風。」(中文版《綠血球.序》)
中文版《綠血球》,笠詩社發行,1965年10月。是1963年之後詹冰認為中文學習已告成熟,自己摸索翻譯而成,詩的韻味再三涵詠,詩的文采再三精準計算,一飯三吐哺似的求得詩的語言賢才。其時,詹冰正與陳千武、林亨泰、白萩、錦連、吳瀛濤、杜國清、趙天儀、黃荷生、王憲陽、古貝、薛柏谷等人組成「笠詩社」(1964年3月),遂將《綠血球》中的詩作陸續發佈在1965年6月15日創刊的《笠》及其各期詩刊上。因而與林亨泰、白萩,以「圖象詩」靜而雷霆萬鈞的氣勢,遂將被定位為「本土」、「鄉土」的《笠》詩刊推上前衛、現代主義的浪尖風口,可以跟《現代》、《藍星》、《創世紀》同一平台展現相異詩藝。但,詹冰本人並未在「圖象詩」的風雲中多所言說。
當時在豐原的桓夫將卓蘭的詹冰推上詩壇,並為《綠血球》撰序,稱其為「藥學詩人」,說他是「新的主知性的感覺詩」,「輸血」給這個患嚴重貧血症的詩壇。
「詹冰的詩,正如他所自述,日學習日本modernism運動的『詩與詩論』所主張的新的主知的追求,並倣效注重視覺的sur realisme的詩人的技巧。所以一翻開第 1輯『綠血球』就知道他的詩對於知性的尊重,感覺的飛躍,客觀的心象與心象的組合,以機智迎接感傷的方向,並具銳敏的諷刺的態度,構成了獨特的詩型。」(桓夫:《綠血球.序》,笠詩社,1965)桓夫之論,一槌而定音,成為論述詹冰詩的主調,一甲子未曾改易。
這是詹冰《綠血球》最初的出場場景。
其後是實驗室階段,仍然有著屬於詹冰個人的殊異性、獨特性,「不是任何人都能安易可以模倣的。」
(二)《實驗室》階段:1965~1985
《實驗室》,詹冰的第 2本現代詩集,笠詩刊社發行。(《綠血球》與《實驗室》之間,詹冰另有童詩集《太陽.蝴蝶.花》發行(成文出版社,1981年3月),孕育著詹冰的另一種可能。
《實驗室》中的〈透視法〉、〈二十支試管〉、〈實驗室〉等詩,展現一個學科學的探究熱誠,藥學士的試劑衡量精確之必要。譬如〈透視法〉,詩只 3段、 15行,將少女的美「透視」出植物的柔媚、Ether的呼吸數,薔薇的美卻是溫度計似的紅白對比與升降,這是一般詩人少有的眼光瑞敏穿透力,Ether的引用更帶引讀者進入陌生的知識域思考,將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設想的物質「乙太」,隨著物理學史的發展,有了更豐富的思想內涵。其次,延續《綠血球》時代的圖像成詩異想,〈二十支試管〉羅列長短句而呈現出互有高低的圖形,寫其外形之真,復以「試管中有分子的合唱/試管中有離子的舞蹈」、「試管中有煉金術者的綺夢/試管中有沸點冰點的感情」、「試管中有溶解的悲哀/試管中有懸浮的浪漫……試管中有銀色的問號/試管中有金色的明天」的多變內容,昭示科學的繁複多彩與生命的無盡糾葛,句式簡約卻約制不了心腦思緒的衝撞,這是詹冰科學腦與藝術心的生命對視與對話,變易與不易的天道倫理,「藥學詩人」的稱號,因此烙印深深。
〈實驗室〉這首主題詩,有具象的實物展示:試管、量筒、漏斗、燒杯、酒精燈、蒸發皿、冷凝器,有安靜的水銀、蒸餾水,有憤怒的溴液、發煙硫酸。此外,有美的讚嘆、好奇的鑽研:「真美,火焰中的焰色反應/好奇,鉑絲上的硼砂珠試驗」,「三稜鏡色散著七彩的美夢/曲頸瓶擴散著酯類的芳香」,有真理的真與人倫的善:「噢,音叉在歌唱──物質有感情/哈,磁鐵在愛戀──原子有親和力」。因而,具體而實存的理化實驗室轉而成為詹冰個人想像的新詩實驗室、思考的生命實驗室,留下他的至理名言「實驗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實驗」!
(三)《銀髮與童心》階段:1980~2003
《銀髮與童心》階段的創作期拉得最長,重疊了《實驗室》階段,《實驗室.後記》即已坦言:「近年來,我詩作努力的方向以淺易明瞭為第一。」且扉頁題詞即表明「謹以此書獻給好太太蘭香」,自《實驗室》之後,詹冰的詩無限期延續這種「家室」「生活詩」的寫作與出版,快樂與幸福感洋溢其中,感染了許多愛詩、愛家的心靈。
《實驗室》(1986)之前,詹冰泯除新詩與兒童詩的界線,出版《太陽.蝴蝶.花》兒童詩集(成文出版社初版,1981年3月;水牛出版公司再版,1984年3月)。詩語言的放輕、放緩、放鬆、放軟,或許從童詩寫作的1974年即已開始,而童詩集選材、匯集、出版的1981年,詹冰 61歲,國中教師退休。自此以後的《銀髮與童心》( 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5月)、《銀髮詩集》(春暉出版社,2003年10月),無不圍繞著凡常小日子銀髮人的童心發抒,顯現晚年詹冰心境平和,戰後台灣生活安逸、小民出國旅遊怡然。
從《變》( 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詩文集的出版,清楚裸裎心跡:「天下萬事時時刻刻都在變。我們人生也天天在變。既然要變,那麼我們就主動地變得更美更好。這樣人生才有意義。這是我的人生觀。」(《變.自序》)依循這樣的人生觀,在〈自序〉中詹冰強調 2件事:「從來我寫作努力的方向以淺易明瞭為第一」,「對我來說寫作是一條快樂之路」,這變,是快樂寫作,是淺易明瞭,既塗銷了台灣歌謠的月夜愁情緒,也改寫了曲徑通幽的含蓄古典風。《變》集裡的〈生活詩〉提供了「生活詩」的3種類型且逐漸提昇:
「你用筆來寫生活的詩」/
「我用生活來寫詩」/
「我的理想是用詩來寫生活」
愉悅的心境才能將生命的思考推到「用詩來寫生活」,這是詹冰生命境界的體會與完成,客家人奮鬥而樂觀,對山而歌的天性。
《變》集裡的主題作〈變〉也提供了一則不變的原則:
要變,就愈變愈美好!
像蓓蕾變成美麗的花朵
像毛蟲變成漂亮的蝴蝶
像黑炭變成燦爛的鑽石
像凡人變成慈悲的佛陀
詹冰詩的語言也在此一階段有所「變」:少了圖像詩時代繪畫美、建築美的刻意營造,回歸山歌相褒的客家舒放本色;少了詩家的語言堅持,尋找客家語言既簡潔又舒放的腔調。外在形式的「變」,很明顯的就是「十字詩」──日式俳句的詹氏中文創意譯名──的大量創作,立竿見影的線條完全取代了中年前期「圖像詩」的立體結構。
自此,笠詩刊社、苗栗縣文化局、 台灣文學館、客家委員會, 30年間陸續推出各類型的詹冰詩選集、全集:《詹冰詩選集》,笠詩刊社,1993年6月/《詹冰詩全集》(莫渝編,3冊),苗栗縣文化局,2001年12月/《詹冰集》(莫渝編), 台灣文學館,2008年12月/《詹冰》(笠詩刊編輯委員會),春暉出版社,2014年5月/《詹冰:實驗室裡的文字魔法師》,客家委員會,2023年1月。
詹冰詩的童趣、歡欣,家族相處的倫理愉悅與滿足,遊走不同境域、文化景觀的豐富心象,人與山林互動的諧和音律,因而傳播得更為廣遠。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三十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