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特別專題 〉 蕭巨昇

最現代也最古典

蕭巨昇

在歷史斷片中尋找前衛符號

文:朱介英 圖片提供:蕭巨昇

「我們本質上是使用語言的生物,我們的語言和語言形式塑造出我們的本性,架構出我們的思想,更滋潤了我們的生命。」(Hacker, P. M. S. 1999 :35)英國牛津大學專研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彼得.哈克(Peter Michael Stephan Hacker)在討論維根斯坦時這麼說。維根斯坦的哲學心理學概念強調在語言雙曲線(句型與詞性構成的交叉曲線)之外,還有一個重要且具備可檢視性的條件「思維曲線」,如此才能構成三維空間的結構,讓結構實證方法得以更精確地詮釋事物真相。有鑑於人類千萬年來所發展出來的文化潮流本質,依靠語言予以傳承下來,語言並非只是指說話的聲音與語意,而是指所有可見、可聞、可感的元素,也是心靈思維傳達的基礎。我們藉由各種語言來形塑內在思維,架構我們的思想,這些複雜的語言系統就是文化實踐的紀錄工具。

從語言的本質觀看藝術,可以輕易地為所有的文化活動定位,藝術就是語言遼闊領域之中的一種表現方法,藝術家的創作活動歸根究底,可以解讀為心靈思維表露於外的方式,有文學、繪畫、舞蹈、雕塑、詩歌、戲劇、祭典等形式呈現,為文化發展史的階段銜接具體地記錄下來,成為承先啟後的根基。

語言使用技巧基於人類官能應用使然,由單純的描述,轉化為比喻,最後進化到一個形狀足以代表一套意義的功能時,稱為象徵,象徵的代表性型態稱為「符號」。符號看來只是一個精簡的圖形,小自意指某件事物外形結構,大至涵括整個宇宙的思想系統。在人類藝術史中,古今中外各個民族、文化系統基於其時間與空間特質,各自發展出迥異的面貌,形式或許有所差異,本質卻有 理則可循,這也是作為詮釋學理論的哲學、美學與社會學一脈相承,互相呼應的關係可以解釋的。

世界有兩套文化的符號思維曲線,分別在東方與西方各自發展,在應用技術與表現方法、以及選擇材料上,有著明顯的區別,但在美學解讀、邏輯詮釋上殊途同歸,就以繪畫來說,自古至今,截然地劃分出不同的方向,各有一套詮釋方法論制約,傳統西方畫家以細筆疊彩,在二維平面空間上,一筆一畫地畫出三維向度的寫實畫面,直截了當地向觀賞者的視覺立體呈現;而東方文人畫家則以水墨敷色,求巧求意地用印象式手法,勾勒出筆精墨妙的二維向度畫面,留下讓人揣度的空間,並發展出一套超現實意境的美學理論來。兩者之間相似之處,均可歸結到符號與象徵概念予以解讀。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六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