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特別專題 〉 流行音樂記譜法

吉他音樂美學(三)

流行音樂記譜法

作者:朱介英 Models:Rugosa、Vanessa、Nita

第二種移動調吉他記譜法,是依照現代都市化社會發展出來的流行音樂記譜方式而創出來的,數字譜(numbered musical notation)的發明歷史,最早是17世紀法國天主教神父蘇威狄(J. J. Souhaitty)在指導唱詩班學生演唱教堂讚美詩時,深深覺得採用古典音樂五線譜教唱,每個歌手並非完全是專業古典音樂學生,沒有必要花費太大的時間與精力去練習專業視譜能力,許多譜號、調式、節奏等專業符號在五線譜上,構成很大的障礙,歌手花費時間去視譜,反而阻礙了練習進度;蘇威狄神父便想出去掉不必要的符號,簡化記譜方式,唱詩歌與演奏樂器不同,演唱詩歌不受固定調記譜觀念的限制,因此只要在樂譜前標定調號,其他旋律方面以簡單的七個阿拉伯數字,加上上、下附點以表示高八度及低八度,或高十六度及低十六度即可傳達得一清二楚,簡單的視譜初學者一經說明便能隨口唱出正確的音階來,人聲的音程有限,無需用高度抽象化的專業五線譜來記譜;於是在1665年及1679年發表論文《學習音樂新方法》以及《數字譜教會詩歌實驗》,創造了「移動調記譜法」,卻受到保守派衛道人士大加反對而作罷,然而數字譜還是被民間私下使用,簡單方便性反而在民間生根。西元1742年法國哲學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法國科學院(French Ac ademy of Sciences)發表「全民音樂」概念,大力主張音樂是全民的社會資產,不是少數精英份子的御用知識,音樂創作與欣賞應該讓大眾參與,不能交由少數人壟斷,數字譜的發明是大眾社會一大創舉,無論在學習上、傳達上、視譜演出、傳播上都是方便、好用、人人都可以使用的記譜系統。當然,可想而知受到學院派音樂家們基於侵害到他們的權威利益,大力反對與譏諷,但是反對聲浪無法禁止數字譜被平民大眾青睞。

學院派音樂家們有理由在訓練專業音樂家時,採用傳統五線譜,但是整個社會大眾很輕易地以數字譜記錄民間音樂,卻也悄悄地在庶民生活間展開。到 18世紀中葉,幾位非古典音樂學者數學家嘎令(Pierre Galin, 1786~1821),醫生巴里斯(Aimé Paris, 1798~1866),音樂教育家齊芙( Émile -Joseph-Maurice Chev é, 1804~1864)等三人整理出一套齊備而方便學習的音樂記譜表達系統,並獲得法國政府教育部正式認可,這一套數字記譜法稱為「Galin-Paris-Cheve notation」記譜法,從此開始廣為民間採用, 20世紀初幾個國家如德國、法國、荷蘭、俄國、中國、日本等國家民間,都普遍採用這種記譜法創作民間音樂(或稱社會音樂),台灣許多民間作曲家們也吸收了來自中國及日本民間的數字記譜方法創作早期民歌風。

爵士音樂在美國崛起,繼之廣泛地在東京、上海、巴黎、倫敦等地傳播開來之際,數字譜乃是這類音樂的主流;當然美國大樂隊時代,為了掌控整個爵士樂隊演奏的劃一性,五線譜套譜乃是管弦樂器採用的主流,但是吉他、撥弦樂器或是移動調樂器,甚至於小樂隊的鋼琴譜,有許多採用數字譜以保留爵士樂獨特的即興特色,1950年代美國芝加哥、紐約小型搖滾樂隊崛起,吉他安裝了拾音器變成電吉他之後,這種輕便的移動調樂器瞬間取得搖滾樂領導權,一躍成為流行音樂主流樂器,少數人便可包辦一個大管弦樂所需要的條件,如低音部(bass)、旋律(solo)、節奏(Jazz drum)、和弦(chord),最起碼的一個音樂會(concert)演奏結構由四個人、四項樂器貝斯電吉他、和絃電吉他、主奏電吉他、以及爵士鼓,便可創造鉅大的管弦樂團能量,於焉搖滾樂(rock & roll)時代便在這個因緣際會下誕生,而數字譜也成為搖滾樂作曲家、創作者方便使用的記譜方式。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九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