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幽微
孫翼華
開啟現代水墨一扇玄秘之窗
文:朱介英 圖片提供:孫翼華 攝影:吳志林
孫翼華是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培育出來美術界第三世代畫家,她成長的環境正是台灣面臨後殖民意識瀰漫的文化尷尬年代,台灣近代美術史第一代畫家林玉山、郭雪湖、陳進等接受印象主義風格濃烈的東洋畫風,從日據時代跨足進入光復時代。中國文人畫隨著渡海三家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以及嶺南畫派等大師,在戰後以台灣為中心展開重建傳統的工作,正值西方前衛主義繪畫思潮興盛時期,隨著不停茁壯的傳播媒體轉進來,新一代的畫家如劉國松、郭東榮、李芳枝、陳景容等畫家組成「五月畫會」,以及李仲生、霍剛、吳昊、蕭勤等組成「東方畫會」展開新世代的畫風,影響中國文人畫綻開改革的幼苗,新型態的繪畫技法、媒材、主題、風格於焉形成,如版畫、拼貼、轉印、潑墨潑彩、即興施墨賦彩等手法運用之外,在主題上不再僵固於傳統的高士、仕女、層巒疊嶂等文人遣興之作,大量吸收西方繪畫觀念,形成第二代百花齊綻的春秋時代。
孫翼華有個優越的家世,在高雄慈暉二村出生,父親是海軍艦訓部主任,本身也對畫畫有興趣,對這個女兒疼愛有加,知道女兒喜歡藝術,因此經常購買藝術類的報章、雜誌回來,遇到閒暇便帶著她去參觀藝術展覽。孫翼華屬於自我的另一面,安靜、孤獨,不太喜歡人群,學生時代下課十分鐘總是習慣找個校園僻靜角落待到上課鐘響;她有另一個思想特質,會把自己拉高去思索生命的本質是甚麼,活著有甚麼意義,真正的自我存在何處,群眾與個人之間究竟存著甚麼關係,這種想法涉及哲學與心理學課題,大學時似懂非懂,直到讀碩博時專注於創作與理論研究,才豁然了解原來所看到的外在之外,還有一層真實的內在,這也是她面臨創作方向的抉擇之際,毅然地選擇主觀內探的表現風格的因素,以致她的畫中洋溢著許多符號,充滿象徵意味的符號。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三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