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凱族音樂家
王琦
在地化是國際化的原生質
文:朱介英 圖片提供:王琦 攝影:本刊編輯部
真空中的話語權
俄羅斯社會學家巴赫汀(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1895~1975)指出:「在社會矛盾與衝突尖銳激化,文化發生劇烈動盪與變遷的轉型期,各種社會力量和文化體系互衝撞、碰擊、滲透、爭奪大一統中心神話話語解體後的的真空中的話語權,文化呈現百家爭鳴眾聲喧嘩的局面。」(劉康,2010:13)從這一段話裡,我們發覺台灣這一個18世紀以前,海權國家尚未將殖民版圖拓展到此,還只是陸權帝國旁邊傍海,鳥不生蛋、狗不拉屎,逃亡者和海盜寄生的荒島;大航海時代誕生,誰也料不到殖民帝國為了拓展政治、經濟利益,憑著航海技術與船堅炮利,四處擄掠,遠東這一塊荒島反而成為大東亞與西洋列強串連的門戶,短短一世紀間,從荒島轉化成為東、西方文化匯集焦點,20世紀中葉隨著經濟迅速繁榮,文化陷入空前多元混雜型態,原本在此生存的原生民族命脈反而被擠壓,轉進弱勢位置,毫無力量進入主流脈絡,後移民漢族乞丐趕廟公,在此墾拓與發展,以及國際貿易頻繁,西方文化強勢入侵,主流漢族文化快速吸收與融匯,成為異於移民祖國和西方異國文化的獨特變異體,此處正如巴赫汀所指「文化轉型期」的百家爭鳴之地,源遠流長的原住民文化反而被忽略,瑟縮在高山崎嶇的角落裡苟延殘喘。
500年前,漢人尚未到此墾拓之際,可以想見原民們在此創建單純文化命脈,這一塊土地的話語權落在部落、族群的精英階層手上,往前不知多久遠的年代裡維持著平衡的興替繼延傳統;與今天一比,政治、經濟、社會、價值在東西方文化匯集與衝突下,原住民的話語權被漢人真空化,而漢人們擁有了權力與利益之後,彼此分裂,不斷內部鬥爭、顛覆、分化、矛盾地自我削弱,生存權與話語權反被異邦掌握,隨時成為兩強夾擊下的犧牲品。我們只看到這個社會充溢著權力爭奪的謊言,絕大多數人民被意識形態操縱卻毫不自知,無法睜開視域去觀看狹小的邊緣地帶,有著更微弱的文化在掙扎求存。
有鑑於此,本刊將原住民文化的沉思列為每年4期當中一期的思索主題,以封面故事單元,遍訪原住民知識份子,與之探討他們所處位置,以及自身所面臨的文化轉型課題。不期望能在短時間內找到答案,基於只要有所思慮,每一個小小分析與所得,終必能累積成為未來浩大的傳統命脈,期冀對原住民文化發展有所貢獻。本期特別採訪一位魯凱族青年才俊,屏東縣三地門鄉青葉村頭目家族kadrangili的繼承人Muamuay Kadrangili,漢名王琦,英文名Joy,就她的經歷與思考,反映出一個原住民處於文化轉型期的眾聲喧嘩中,如何讓原住民擺脫真空化的話語權,從喧囂壟罩中凸顯出來。
優渥的音樂潛能
王琦生長在上一代祖輩頭目家庭中,她說:「小時候因為父母工作的關係,基本上都在台北長大,只有國小短短幾年因為祖母過世、搬回屏東居住,以便就近照顧祖父。」由於大部分時間都在大都會中成長,雖然身分是重要頭目家族的公主,回到家鄉卻仍然被視為都市小孩,說起來有點尷尬,不過身處於大都會發展迅速的社會環境,絕大多數人集中於城市尋求更優越的生活,造成原鄉漸趨寥落,不只是原住民如此,許多台灣的鄉里、漁村等也都人口外移,年輕一代群體往外發展,造成原鄉逐漸資源稀缺,獨留下孤苦老人猶守住祖先遺留下來的土地與生活習慣,原生文化變成荒廢的斷垣殘壁,隨著歲月風化逐漸沒落。
很幸運的,王琦在父母親呵護下成長,她說:「養在深閨,放學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關起房門,努力讀書、練鋼琴(一方面母親管教甚嚴、保護心切,不准許浪費時間外出亂跑)。又因為身為獨生女,多半時間,「自己」就是我最好的朋友,且因為種種外在因素,轉過好幾次學校,也學會很快適應環境、習慣冷靜甚至有點孤立的觀察周遭世界。」在現代都會生活環境裡,因為父母親的工作關係,舉家搬遷已是常態,有別於上一代祖字輩的生活,一輩子在一個地方度過,這種習慣轉換已是文明社會的特徵,所不同的是優越的物質生活環境還是遠比遲滯不前、物資匱乏時代的進步節奏要來得快速,來得豐富。
「我從小學5年級開始就讀音樂班,一路順沿音樂教育體系升學,師大附中畢業之後繼續以鋼琴為主修在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學習,因為血統的關係,更因為幸運地接軌了新世代,在求學過程中,我沒怎麼被歧視過,反而受到很多師長提拔,同學也多半是抱著『新奇』的態度靠近我。在我出國以前,循規蹈矩、還算是品學兼優,可以說是我的人生第一階段。」王琦的童年生活優裕而順暢,這也是拜政府對原住民多了那麼一點關懷,給予一些優待,當然更需要求學學子的努力,以及良好的家教,能夠在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並出國留學,也並非偶然。
由王琦的求學經歷,我們可以看出台灣原住民似乎有著濃厚的文化傳統蓄留在她們的集體潛能中,許多原住民在都會中發出光與熱的場域,大多與運動、舞蹈、音樂、美術、文學有關,極少數涉及政治與經濟領域,這現象顯示了文化資源對原住民的現實生活有著相當緊緻的關係。王琦一路接受高等教育,並有幸出國留學深造,學成歸國在國內發出光與熱,可說是成功的典範。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二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