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封面故事 〉 白靈

創生異世界

白靈

詩裡的懸絲小幻物

文:朱介英

第四次元
歐幾里得曾經說過:「一個點沒有所謂的次元存在,一條線具有一個次元『長度』,一個平面擁有二次元『長度與寬度』;一個立方體則具有三次元『長、寬、高』,次元數僅止於此,沒有任何東西擁有四次元。」(加來道雄,2017:46)近代物理學早已越過牛頓的古典物理理念,發覺看不到、觸不到、量不到、測不到的存在,仍然可以透過科學實證方法得到證實,在整個宇宙中,可見的世界只佔據 5%比例,不可見的世界才真正地擁有、操控著可見世界的神秘力量,這種力量稱為「量子」,量子力學的發現,打開了非科學實證的世界,本文藉由白靈的詩作,揭櫫量子力學理念所涵括的潛意識空間正等待我們去凝視。

數學家John Wallis,1685提出,古典物理理念一致認為「空間只能由長、寬、高所組成,沒有人能夠『幻想』,三次元空間之外怎麼還可能有第四次元。」(加來道雄,2017:47)托勒密(埃及亞歷山大天文學家Ptolemy)更指出:「以我們三度空間的頭腦是不可能看到第四次元。」(加來道雄,2017:47)然而加來道雄卻也補充道:「事實上,我們今天已經知道,許多可以經由數學具象化的物體,都無法具體呈現其存在。」這句話已經明顯地指出古典頭腦的科學實證觀念認知,只能肯定可觸、可感、可視、可量的東西才算存在,這些只屬於三次元的具體事物。而超越第四次元,許多不可觸、不可視、不可感、不可量的東西,至少在19世紀之前不被認為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

其實托勒密已經明確地指出:「沒有人能夠『幻想』,三次元空間之外怎麼還可能有第四次元。」「幻想」是否存在,如果能證明「幻想」是存在的,那麼佔據第四次元空間的東西就可能是類似「幻想」的物件了。

閱讀白靈的詩,您不能用浪漫派或古典派的視覺去對應,否則就像欣賞「國王的新衣」一樣,只能看到文字(或符號)表層的對應物(如內褲、內衣)而已,對詩人所要傳達的真實情境,無法意會。閱讀現代詩,您最好用直覺,直覺佔據了目前已知的第四次元空間(不包含時間的第四次元),也就是現象以外的空間。白靈在著作《新詩跨領域現象》中明確地指出:「一首詩的完成有可能95%的能量是用在思索、想像,與文本前後詞的拉扯、糾纏、增刪、不安、蹲躅的關係和互動上,最後留下的可能是不足5%的可見文字,乃至只是殘骸。」(白靈,2017:021)安德烈.巴厘談到實質(現象)與能量(動源)有一句話非常有意義:「不是存在闡明關係,而是關係闡明存在。」(白靈,2017:021)足以說明在人與人相關的世界中,存在是後設的認知,而關係才是存在的先驗證據,尤其是藝術、語言、文化等人文活動之啟動關鍵在於「關係」,用東方的思想來下註解,就是「緣」字,用化學方程式所分析的各種分子結構,原子與原子之間的串聯,構成獨立的物體,維繫分子結構的能量就稱為「鍵」,也許這個存在於第四次元的無形能量才能幫助我們看到現象的良方,如何切入第四次元呢?

首先要證明存在第四次元裡面的物件,西元1854年一位英年早逝的數學家喬治.本哈德.黎曼(George Bernhard Riemann)在德國哥廷根大學一次演講闡述高等次元理論,以幾何學的理論提出顛覆傳統三次元幾何概念,提出「作用力」可以造成宇宙「彎曲」現象起於:「電力、磁力和重力都是三次元不可見的第四次元皺褶造成的現象。」作用力是確確實實存在,並且左右了三次元空間運作的能量,沒有感覺,卻很巨大。那是古代哲人忽略的「直覺的流沙」。

直覺的流沙
科學實證主義存在著一個盲區,認為看不到、觸不到、測量不到的東西不存在,也就是說有絕大多數的東西存在「空間彎曲」之處,黎曼以幾何學的概念奠定了近代物理的三個重要課題:1、電力、磁力、重力是空間彎曲的現象與結果;2、蟲洞(黎曼切口)是空間彎曲造成的結果; 3、重力的單位名詞「場」。將這個理念直接代入人類的意識運作機制,很快可以領悟意識的能量無法觀測,卻確確實實地存在我們的神經系統的作用「場」中,且嚴嚴實實地掌控著我們的行為,這個掌控過程稱為「思考」(thinking),思考是一種冷能量,不像電器、體溫、燃燒等化學變化所產生的可感熱能量,於此,不難得到一個結論:溫度的定位標準依據人類可測的感覺以及儀器可以標示的量度,而宇宙的萬事萬物在人類的傳統知識領域中,只有那些可感的存在才存在,其實有許多人類無法感受東西的遠超乎知識領域之外,足以料想到這個科學的盲區佔據了我們所知的領域多麼龐大,而無法觀測的場域,它的確遍佈存在的週遭。

「世界實際上是彎曲的」(加來道雄,2017:50)這句話便很容易解釋了心靈空間充滿著多點、線交織的「超距作用」(over distance effect)網,更簡單的說:即時性超距反應是所有生物都具有的「直覺」,直覺存在於生命體最基本的原力中,從最單純的個體求生存、求快樂、求延續等三項原始能力,直到複雜的文學、藝術所架構起來的集體文化領域,無一不是與直覺緊密牽繫。

試著閱讀白靈的詩作:
小雨數十行
下歪了 織成數千行
下在山裡
掛起來 像私藏的那幅古畫(白靈,〈登高山遇雨〉,2010:12)

若用科學實證觀念來解讀這樣的句讀,數十行雨滴,因為動能關係以及視覺暫留現象,我們看雨滴匯注成「行」;因為氣流關係,雨滴的線狀影像歪斜不定,交織成為「匹練」織成數千行,掛在山崖林間正符合成語「匹練抹林」的意象,這種景致只有詩人能夠憑其異於常人的視域才觀看得到,也只有詩人才能用文字的借喻與隱喻交疊,構成有聲有色的符號境界。不管閱讀或是創作,有賴敏銳的「直覺」。觸動直覺作用引起閱讀者內心共振的兩個動詞「織」、「掛」,把一幅動態影像生動地描繪出來。

直覺這種極速能量神祕莫測,也並非無解,它依持著冷能量奔馳於有機生物體中,許多無法計算的網狀神經導體構成的記憶存取器裡運作,若要簡單地給「記憶」定一個名稱,那就非「想像」(imagine)莫屬。英文中想像有三個解釋:1、fancye意思是奇思幻境;2、imagining推想、料想、設想;3、visualize虛擬化、模擬、擬像。碰巧得很,這三種語詞所指的意境剛好就是文學、美術、音樂、舞蹈、雕塑、戲劇、歌唱、展演、祭典、儀式等心靈活動的內涵,更直截了當的直指「詩」裡的迷離幻境。想像讓我們得以穿梭陰陽魔界遠離現實,讓我們得以隱藏在自己製造的心靈迷宮,讓我們得以躲在虛擬的蒼芎下自慰,讓我們逃避更恐怖的人性醜陋世界,築起一道自我的堡壘療傷止痛。「詩」這種典型的文學屬類套一句德國物理學、心理學、生理學家亥姆霍茲(Hermann Ludwig Ferdinand von Helmholtz, 1821~1894)在著作《知名的科學演說》(Popular Lectures of Scientific Subjects, 1881)說的:「象徵性敘述」(加來道雄,2017:60)憑著想像力,人類可以「乘著歌聲(文學、音樂)的翅膀翱翔空際」;試想,宇宙間哪一種生物可以擁有這種超凡的本領,利用想像力製造奇思幻境,藉著各種語言類型如小說、電影、短片、新詩、戲劇等大眾文化藝術等語言,將各式神話、傳說、幻想、造境以不同精妙的方式予以具象化,互相傳達以獲取集體共鳴,答案是:「流沙般的直覺」,加來道雄稱之為「來自第四次元的鬼魂」。

第四次元的鬼魂是織就第四次元靈境的兇手,試讀白靈這一首短詩:
幾聲梆子敲沉了整座村落
已合眼的世界在狗吠聲中翻身
一隻失眠的青蛙凸眼滴溜溜轉
池上一個燈籠,池底一個燈籠
敲更 提著一個晃動的夢境(白靈,〈燈籠〉,2010:13)

閱讀這幾行詩句,立刻莫名所以地進入詩人、也進入自己似曾相似的夢境,更夫的燈籠在冥河中的倒影,與現實中的燈籠互為糾纏,分不清孰真孰夢,配合著梆子的淒厲聲音在幽暗的結界間迴盪。詩的意境沒有一點溫度,並不表示詩境是暗物質,如果把這些文字讀後抹掉,保證會留下「意識的殘骸」鑲嵌在腦顳葉中某個能量活動的區位上。動詞「提」在此處扮演著靈魂引路人的角色,讓意象鮮活起來。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六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