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封面故事 〉 梁淑琴

崑曲閨門旦

梁淑琴

用傳奇書寫傳奇

文、攝影:朱介英 圖片提供:梁淑琴

凡是研究文化史的學者均承認:「中國的戲曲藝術發軔自元雜劇」,也因為政治以經濟、文化背景,蒙古人統治中原,企圖以自身的文化背景同化統治疆域,想思設法毀滅原先漢唐帝國的文治制度,華夏人民對於新帝國統治者的壓制與剝削,痛苦椎心,無可傾訴,尤其是作為帝都的北方疆域,完全淪入政治、軍事霸權掌控,作為主流的北域文化遭到上沖下洗,長江以南得到霸權管轄較鬆弛的地利,人文主流遂在南方煙雨扶柳、笙歌管弦自由風氣下,避開權力與規訓領域,縱情詩歌、書畫,文人藝術得以獲有廣袤的空間發展,許多藝文活動如「南畫」、「南曲」、「南禪」、「南音」等宗派林立,為日後明、清建構厚實、璀璨的文化發展基礎。

所謂「元雜劇」主要中流砥柱還是灌注在「元曲」藝術的舞台藝術而已,就好像清唱劇,外加一些簡單扮相、過門、短劇,直到帝國後期誕生了幾位天才文人,傾畢生之力介入曲藝改革,創出革命性的典範作品,才把雜劇予以正名、正肅,發展成為明代繼之而起的「傳奇」,傳奇蔚為風潮則要歸源於「百戲之母的崑曲」。不管雜劇、崑曲以及爾後百戲,主要能夠進入殿堂,聚積成戲曲經典傳承百世的基業,歸因於「專業文人介入」。

百戲之母「崑曲」
「崑曲乃百戲之母。」梁淑琴毫不諱言點出核心觀念。梁淑琴是現今台灣崑曲界優秀的旦角演員,自從國高中時期聯課活動非自願地選擇「國劇社」,從此便與戲曲結下不解之緣,大學畢業後適逢文建會舉辦「崑曲傳習計畫」獲得大陸崑曲名師指導,在崑曲界也已浸淫多年,平時除了英文教學工作之外,有參與和鳴南樂社南管表演、也在南枝曲舍崑劇團、拾翠坊崑劇團演出中擔綱要角,並擔任大學崑曲社指導老師,本刊有幸獲得首肯接受採訪, 敘述她從京劇跨界到崑曲,到南管樂,故事曲折,也算是一段「傳奇」,值得向本刊讀者推介。

梁淑琴有五個兄弟姊妹,爸爸在台北開設江浙菜飯館,家境小康,並無餘裕錢財讓子女學習才藝,她從小聰慧勤學,成績優異,是老師眼中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她之所以與京劇結緣,導因於國二的聯課活動,她的好朋友喜歡戲劇,苦於學校無話劇社,只好要梁淑琴陪她一起參加國劇社,但由於她是A+班的班長,導師耳提面命要她以課業為重,只準在旁讀書不准實際參與京劇學習,但或許是為了彌補從小無法學才藝的遺憾,亦或是老師說學京劇可以扮成古典美人的誘惑,她竟瞞著導師偷偷學京劇並參與競賽演出,直到獲得佳績才被導師發現。

梁淑琴回憶起:「當時市公所為推廣國劇,聯課活動特別邀請京劇演員戴綺霞老師來教身段基本功及排戲,京胡琴師賀肇黔老師負責教唱及吊嗓,他教學認真,對學生很疼愛,下課後有時還會請學生吃牛肉麵以示鼓勵,師生相處和樂融融。高中圈選聯課時,許多熱門社團均被手腳快的同學選盡,唯獨「國劇社」沒人青睞,缺員甚殷,作為班長只得無奈入社。」那時社團老師因病請辭,於是梁淑琴便找來賀老師來校教學,高中便又快快樂樂地在戲曲中渡過。

梁淑琴看起來是個開朗樂觀的人,但她表示從小就是沈默寡言內向之人,戲曲改變了她,讓她除了會讀書之外,終於有了一項才藝,也因為戲曲妝讓人看不到本來面貌,才讓她有勇氣站上舞台表演。

人與人的緣分真的很奇妙,大學時原本想加入其它主流社團,學習其他的才藝,剛好賀老師也在大學國劇社任教,特別敦促社團學長姐來找我入社,面對賀老師我還真是無法拒絕,便只好入社,很快就接下社長一職帶領社員參加京劇比賽,幸運地獲得可觀的獎金,這些獎金便成為社團運作基金,梁淑琴與賀老師師生情誼深厚,即便她畢業後再也沒接觸京劇,結婚生子後仍會帶著孩子去看賀爺爺,一起懷念以前學戲的時光。

梁淑琴真正踏進崑曲領域,是在大 4時,崑曲社缺人,便請國劇社支援,於是大批國劇社社員便開始用錄影帶自學崑曲,才發現原來有這麼美的劇種,從此愛上崑曲不可自拔。巧妙的是梁淑琴在奠定京劇底子之後,終於命中注定踏進崑曲的領域,故事從大四她所領導的國劇社支援崑曲社開始。

「當時崑曲師資欠缺,演出劇目只能從錄影帶中學習,我被華文漪老師眼神身段的細膩表演驚為天人,她將崑曲無聲不歌、無動不舞之美,深深刻入我的心底,才發現自己最適合的行當就是崑曲的閨門旦。而我演出的《玉簪記》〈偷詩〉也因獲選「炎薌獎學金」,梁淑琴大學畢業工作後便進入業餘崑劇團《水磨曲集》參與演出,當年也有幸參加文建會舉辦的「崑曲傳習計劃」,得到華文漪、王奉梅、張静嫻、張洵澎、梁谷音、沈世華、王芝泉、蔡瑤銑等崑曲名師親自教導,那些年也讓崑曲在台灣遍地開花、後繼有人。

真正踏進專業崑曲領域,梁淑琴自剖:「自從獲得文建會聘請大陸專業崑曲老師教學之後,我才真正開始進入崑曲領域,後來考上崑曲藝生,學習更進階的崑曲表演藝術,並同時間也參與水磨曲集崑劇團的演出,以及擔任大學崑曲社的演出指導。」崑曲傳習計劃為期近 10年,招收唱曲班、身段班、崑笛班,讓上百位學員受益良多,「可惜我只參加了7年,中途就離開了,這期間也還有其他單位邀請大陸一級演員授課講學與演出,讓曲友表演專業化、提升崑曲美學的鑒賞能力,難怪蔡正仁老師說最好的崑曲觀眾在台灣。」梁淑琴回憶道。

近代劇制典範
說起崑曲的勃興,其實跟中原的地理環境與歷史遞嬗有莫大關係,整個中國文化發展因地理關係,概分南北兩種環境,南方雨米之鄉,有長江碩大的水流滋養著肥沃原野,文化發展和緩而豐腴;北方則山嶺縱橫,土地貧瘠,黃河淤積,偶有水患,養成民情風土偏向剽悍、敵對,征伐連年;早在宋代時期,便劃分南、北不同藝文風情,當時的戲曲分布還處於地方俗樂結構,北方有金、遼雜劇,南方則分布著各地的民間小戲,南戲當時的發展還處於「溫州」一帶的民間小曲,內容多以人民生活的悲歡離合故事為重點,偶有教化寓意的歷史典故,角色以旦、末為主。北方的民間小戲稱為「宋雜劇」,大多是短劇,角色集中在副淨、副末身上,舞台人物不多。

直到元帝國統一中原,文化的差異性極大,統治者以武力壓制,文人、士大夫們避開權力鬥爭的政治領域,偏向藝文場域求取寄託,「這時恰巧有幾位偉大天才的雜劇作家出身其間,親切地揭示了他們生活的內容與感情,而表之於戲劇,這些戲劇搬上舞台後,多半能引起平民內心共鳴,因而得到廣大的支持。」(孟瑤,1979:212)這是元雜劇興起的歷史背景,當時的崑曲還只是南方的地方戲而已,南戲之所以在元帝國末期興起,原因是南戲吸收了元雜劇的元素,逐漸在南方富庶地區壯大,這可以從崑曲的劇目有不少繼承元雜劇的技巧與內容如「崑腔北曲」、「南曲北唱」、「簫管合鳴」、「魏良輔變弋陽、海鹽故調為崑腔」(孟瑤,1979:269)、「旦唱南曲,末唱北曲的南北合套新唱法」(孟瑤,1979:253)等得到明證。

梁淑琴是典型的旦角,擅唱南曲:「由京劇轉入崑曲最大的體認就是『崑曲乃百戲之母』。」當前華人世界的戲曲,除卻許多地方戲不論,只有京劇與崑曲堪稱典範,京劇的發展是到清代之後才因為都城北京的關係,崑曲發展源自於明中葉的「傳奇」受到南、北曲藝的革新影響,為崑曲鋪設了催燦的溫床。「明中葉後有崑曲創興之故,崑曲之起,在我國戲劇發展史上是一件劃時代的事,由於它的力量,使我國戲劇在音樂上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孟瑤,1979:251)研究戲曲發展的人不可不知,崑曲未興之前,北曲稱為雜劇,南曲稱為傳奇,崑曲興起之主因便在於融合南北曲的精華,將戲曲轉換為較具體的敘事長劇,這豈是一般民間俗劇所能比擬的,換句話說,崑曲是近代戲曲標準劇制的典範。

基本上崑曲之正名,史家會以劇作家魏良輔的崛起為鮮明的分界點。劇作家、畫家徐渭在《南詞敘錄》中批評邵燦的作品:「邵文明習詩經專學杜詩,遂以二書語句勾入曲中,賓白亦是文語(文言),又好用故事(典故),作對子(賦),最為害事。夫曲本於感發人心,歌之使奴童婦女皆喻,乃為得體。經子之誤,以之為詩且不可,況此等乎?直以才情欠少,未免輳補成篇,吾意以其文而晦,曷若俗而鄙之易曉也。」(孟瑤,1979:260)意思是說,整個戲曲發展之所以能夠興盛,究其主因是來自專業文人介入,戲曲或是音樂的誕生最初來自民間的生活瑣事,順口吟詠,文詞俚俗而通順,一旦詩、詞、歌、詠、順口溜、歌曲經過專業文人的整理與修篡,文人本於自身的學養,追求文詞格律、尋求技巧,在彙整當中重視修辭、予以美化、加入節奏,讓文詞體制化,因之陷入某些唯美、絢麗、個人風格好惡、製造框架的習氣為之整頓。

古代文人士大夫大都不解專業韻律,當時貴族豢養的樂師亦非文人,因此讓純文筆記錄無意之間逐漸晦澀起來,好處是品味提高,蔚為時尚,壞處則讓曲詞修辭 越陷 越深,終至落入晦澀難懂的泥沼。文人提高藝術品味居功厥偉,但是文人也是造成傳統框架固化的禍害主因。古往今來多少藝術(尤其是文學、音樂、戲曲)之陷入無法理解、晦澀難懂的陷阱何其多,如「詩經」原本是民歌,結果格律化之後,文言充斥,不但難懂,無法唱進聽者的內心;其次中國詩歌早在唐代的五言、七言律詩與絕句,宋代的長短句將詞的節奏與韻律發揮到極致,到元曲、雜劇、傳奇等戲曲,還擁有某些市井小民知識分子可以領會,到明、清的純粹詩,則大多耽溺在詞藻絢麗、煮字烹句、走進晦澀的死胡同。這種弊病尤以戲曲莫此為甚。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六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