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封面故事 〉 孟樊

咬一口後現代

孟樊

尋找符號裡的骨頭

文:朱介英

詩人、評論家、學者、教授、作家諸頭銜,孟樊在文壇及學術界擁有許多身分,要尋找一個中心精神來賞析或詮釋他的作品,有點困難。他的創作文本多元性包括14行詩、情詩、旅遊詩、戲擬詩、移植詩、散文詩、文學評論(包括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新即物主義、現象學詮釋、都市詩學、新批評理論)等,無一不與,條條到位;為他定位困難度頗高,尤其是未來還有一大段道路展現在他的創作生涯面前,以他多元探索以及深究的個性,前面的成績只是他寫作生涯的奠基石而已。綜觀他的代表作品,再與他一席談,必須先冒昧地爭先半步,站在「結構主義」的一些先驗概念,來掀開覆蓋在他龐大的壓艙底作品上,少許較為鮮明的外層油彩進行耙梳,從既有作品後現代理念的面貌切入,深挖,也許可以刮取一些「符號裡面的骨頭」來為他未來的方向鑿開一線裂罅。

刮符號之骨
E.安.柯普蘭(E. Ann Kaplan)在著作《女性與電影:攝影機前後的女性》(Women & Film:Both Sides of the Camera)中導論開頭便提出極為現代的論述見解:「女性主義者開始在她們的理論分析中引用了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心理分析學(psychoanalysis)和符號學(semiology)。」(Kaplan, e. Ann. 1997:17)來作文本分析,這對走在時代尖端的理論家們已經是很熟悉了,但是對於當前國台灣文壇相關人文科系(文學、美術、歷史、戲劇、音樂、設計、時尚)的學者來說,均偏重在歷史學、地理學、拓樸學、以及作者生平大事記的匯集與描述,頂多置入作者個人的情感認知加以擴充,主觀描述的訓詁思考方法,反而與 2000年前儒、釋、道、法、墨以及理學思考等學術精髓背道而馳,更與最前衛的近代量子力學所謂「能量疊加與糾纏」所構成的宇宙結構概念相較之下,差異之大,落後之遠,無可類比。意思是說,國內的文學領域論述絕大部分猶逗留在後現代主義理念的範 疇上,而孟樊已然超越這些結界,把腳趾頭往結構主義的禁忌之地伸出去了,企圖為孟樊的作品進行剖析與詮釋,使用傳統的訓詁與教條思考方法,顯然是不足的。

從安.柯普蘭的啟迪,本文就針對結構主義的入門2個要素:「心理分析」、「符號學」,以及加一點讓人匪夷所思的「量子力學」概念來為詩人孟樊的作品劃開啟一道「刮符號之骨」的裂罅,探知他真實界中閃爍繽紛的「聖艾爾摩之火」(st. Elmo’s Fire)。

其實不管是物質或精神,任何一件事物的呈現習慣上都會從可見與可不見、具體與抽象、質量與能量、外在與內涵、近端遠端、進而實與虛、陽與陰、燦爛與幽微、正與負等二元論來理解與剖析,那麼要詮釋孟樊的作品就直接避開傳統訓詁法與教條法來進行負片與正片重疊觀察法,再怎麼看都是外層、客觀的描述,而利用符號學由作品的外在切片,再安置在電子顯微鏡下進行細部、深度凝視(gaze),也許可以透視到裡層,那集體潛意識裡流竄的、無可逃避的真實。

符號裡的夢
孟樊毫不諱言指出他的創作基本上遵循「理念先行」的原則,那麼驗證他的作品採用「還原法」自然順裡成章地從文本穿刺到符號骨頭裡的真實之境。孟樊在著作《用散文打拍子》的〈自序〉中說出了符號學的第一條宗旨:「創作的第一義,它的詩的質地或肌質(texture)不在其濃縮性的語言表現,而在其從表意所延伸出的言外之意。」(孟樊,2022:10)於焉我們更積極地伸進瑞士符號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符號三角結構進一步證實語言的借喻、隱喻與象徵的龐大「言外之意」結構。先從孟樊的文本切入:
我真真的@妳
妳的丰姿綽約令人食骨
♂必無可救藥於♀
在X天當真□色無邊
思無♀↓思無月
私はあなたを愛しこいゐ(孟樊,2024:38,〈愛的符號詩〉)

十足名符其實的符號詩,整首詩均用符號的隱喻、借喻與象徵所指的符號義來構成句讀的意義,對於只會死讀文字的讀者來說,一連串的符號所代表的奧義,讓人暈頭轉向,但是撇開成規的中文字,把符號攤開來,有數學、生物、假名、物理、電機學、英文、法文、化學、金融等,各有各所含蘊的意思,包括動詞、代名詞、副詞、連接詞、形容詞、名詞,幾乎所有的詞類都有代表性的符號表意。這首詩暫且不去思考它所要傳達的是什麼,我們看到所有的語言都是「符號」,語言包括言說、文字、圖畫、音符、音樂、音調、音階、音程、聲量、音質、調性、姿態、表情、舞蹈、戲劇、情節、節奏、等可見、可感、具體的形貌或聲息而已嗎?當然不!符號還包含著不可見、無法捉摸,不具體、無形貌、非聲息的東西,那就是光、氣、氛、馨、磁、喜、悲、仁、義、知、能等,都是符號所賦予的非實質物註解,它存在,卻無可捉摸,人類所知有限只占宇宙真實質量的 4%,其他 96%尚存於未知,但是聰明的人類所發明的符號卻可以藉著其擴充與延伸的指義功能,概括所知的宇宙。因此許多精神範 疇的東西,比如神、鬼、佛、玄可以用符號代稱,甚至於存在的正義、公裡、貪婪、奸詐、狡猾、自私、霸道、權力、物欲都只能用符號來呈現,如果把符號的延伸義用來解讀文學的文本,那就讓詮釋方法更上一層樓了。

總而言之,這是一首纏綿悱惻的露骨「情詩」,孟樊用許多符號來指稱那些無法或難以用語言直白表示的情慾,技巧地用符號轉換,似乎也是一種超脫既有桎梏的新文學境界。這說明了人類世界包含所有的符號,文學、藝術、戲劇、舞蹈、音樂、電影、卡通、動漫等人文科學所要表現的基本核心是 什麼?大家一定會回答:這些語言(書寫、文字、色彩、筆觸、影像、樂音、舞踊、動畫等)在於呈現現實人生裡面所涵蘊的真實內容,如愛情、鄉愁、親情、情傷、友情、離散、傷別、快樂、歌頌、工作、勉勵、憤怒、悲傷、淒楚、孤寂、傷感、離愁等都是藝術、文學所要傳達的核心,而終極目的則是達成內心共鳴,讓作品藉著媒介(符號與傳播)感動第三者(閱聽人)。

切記,符號本身只是一種語言應用的工具,符號所代稱的意義才是語言所要傳達的內容,符號被創造出來,擴大了也細膩化地把內心的感受分門別類地對應,變成可以更精確地表達內容的代碼,詩人或文學家善於應用符號的延伸義來遮掩真正內心的情感,因此還原符號的動機便成為符號學所要闡明的核心。我們閱讀文學作品不在於拘泥於符號應用的技巧,好的作品被文學家玩弄文字,為賦新辭進行技巧遊戲,落入深奧、晦澀的泥淖,反而失去了感動的初心;作品的價值評斷在起心動念,激發集體潛意識的共振,而不是耍弄機竅,疊床架屋地建構虛浮的空中樓閣,同理,用符號學解讀作品,是進入結構主義的鑰匙。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六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