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微時代文創陣列 〉 楊宗翰

楊宗翰

以評論作為創作形式

文:劉曉頤 攝影:本刊編輯部

楊宗翰,拔粹的六年級學院派詩人、學者代表之一,2018年甫獲中國文藝獎章文學評論類。除了學者詩人、評論家,還身兼多元文化人身分,包含出版人、策展人、文化活動規劃者與主持人等,相當活躍於文壇、文化界。身為文化棟樑,他懷抱的是謙卑卻也求實質的文化建設使命 ──搭建文化橋樑,連結作家與讀者,做出大眾文學的版圖。現為淡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並主持該校文學院「編採與出版研究室」,在這之前,他早已陸續投注心力於出版發行與文學編輯工作,對於出版產業有精闢見解。

教學與研究之餘,楊宗翰持續而積極地籌畫演講、研討會,2019年12月7日才剛於淡江大學辦完一場「文學、編輯與出版學術研討會」。因為常主持大型文學或學術活動,許多人稱他為「最佳主持人」,對於這個稱號他不置可否,論其企圖,主要有兩大重點,一為守護台灣資深老作家,二為扶持當代創作新銳。前者,動力來自2015年在文訊任職八個月期間,眼見許多老邁窮困的作家需要援助,讓他體認到這項工作的意義;後者,他曾替秀威資訊的新品牌「釀出版」策畫了三本「台灣七年級文學金典」系列:小說卷由黃崇凱、朱宥勳主編;詩卷由廖亮羽、謝三進主編;散文卷為甘炤文、陳建男主編,主編者及入選者皆為台灣「七年級作家」中一時之選。

身為學者,楊宗翰最想揚棄的卻是台灣學界、評論界人士的「上帝之眼」,即教授學者們兀自關閉在高樓深處,不食人間煙火,由上往下俯視的姿態,無法接地氣。他堅定相信,讓文學在民間生根才是學者的使命,應與大眾站在一起,在這大眾文化時代,平等更是核心精神 ──這是個眾聲喧嘩的世代,現代人已逐漸趨於思想解放、反對權威,若領航者不能放下身段、靠「學院」虛名自恃,看不到自身早已在高空中失速下墜?他深知六年級作家的受眾已不同既往,若不肯放下自居「上帝之眼」位置,理念就更不能傳播開來,「文學藝術是要放在人間檢視的,學者憑什麼高高在上?」楊宗翰直截說道。

與多數學者、評論家不同之處,楊宗翰視評論為一種創作形式,對寫作與評論區塊態度應該力求一致。據他觀察,隨臉書等各式「自媒體」使用者增多,這時代已有太多作家,數量有時甚至超過讀者;弔詭地,現在多數所謂作家並不樂意閱讀他人作品,更別說放開眼界,「我最樂於當個閱讀別人的人!」楊宗翰說。在這方面,他有三種看法:一為「當別人的讀者」,雜食性地閱讀,包括各種文類和文學以外的書籍;其次是「當不同世代作家的讀者」,人有各種面向,他希望自己飽覽各世代的作品,尤其關注、扶持年輕一代;第三,他希望閱讀「不同世代中的不同創作方向」,他深信這能帶來更多珍貴的啟示。他自己本身各種文類都寫,包括詩歌、評論、散文、小說等,保送大學中文系之前,楊宗翰以散文〈在惡魔的天空下〉獲第十二屆全國學生文學獎散文組第一名,是自有此獎以來,唯一三位決審一致舉薦者。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九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