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微時代文創陣列 〉 黃中泰

穿越結界

黃中泰

人物畫中的墨韻原緣

文:嚴寒 圖片提供:黃中泰

中國水墨畫家們千古以來,均游移於「師古」、「師造化」之辯,兩者並沒有互相牴觸之處,因此專業權威們在教習書畫中,會把「師古」用在初學者的「描紅」與「臨摹」訓練上,而在創作時則重視「師自然」;所以一個畫家的養成,除了精研歷代畫家筆墨,立基於千餘年來既成的傳統,從數千年的傳統裡去翻尋被遺漏的真髓,除了從基礎去吸吮可取之精萃外,另一個途徑就是反求諸己,從自然所賦予的真實現象去尋覓生命的真義,因此中國文人畫理論素有「寫景寫神」的不二法門,成為初學畫家的古訓。

德國社會學家華德.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在著作《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第十章中提到「通感」(correspondances)概念(Benjamin, Walter. 2002 :230),就是個精絕的詮釋。通感字義有訊息互相往來的意思,也有保持資訊暢通的意思,用在人類的感官統覺上則有著內在共鳴、共震的意涵,現代畫家杜象承認他在作畫時的一些理念:「我將故事、軼事與視覺的呈現混合一起,而減少了一般繪畫對視覺成分的重視,我已不想被視覺語言迷住……,一切都變成概念,即是依賴事物本身而不是視網膜……,我感興趣的是第四度空間。」(Cabanne, 1986 :24)

換句話說,畫家作畫材料只是傳達一種關聯的內涵,世界的本質是一場動態內涵所串連起來的影像,而不是靜態,科學分析基本上是將物體置於靜態下觀查的所得,絕對不正確,這也是藝術一向朝著反科學方向的原因;人類的本質也是在動態中被肯定,生存的價值無法以一瞬間的靜止狀況來論定,在動態裡產生人類心理共通性,給予集體共震感覺,這也是「通感」立基於結構主義中較科學化的定義。當畫家以臨摹的訓練奠定穩固 扎實的基礎之後,便開始進行師自然,以大自然萬象為師,於焉進一步踏進創作的門檻。人人以自然為師,便自然而然地敞開心胸,讓作品構成人與人、心靈與心靈、創作者與欣賞者之間的橋梁,以對自然的讚嘆互相之間產生共鳴。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