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微時代文創陣列 〉 楊小濱

文化頑童

楊小濱

談語詞的擬仿

文:劉曉頤 攝影:本刊編輯部

耶魯大學博士出身,現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學者、詩人楊小濱,雖然出生於上海,是土生土長的大陸人,很早就與台灣詩壇交流密切,2006年起定居台灣,因此被詩人林德俊定義為「大陸來的台灣詩人」,或「台灣經驗快要凌駕大陸經驗的華語詩人。」(林德俊,2015 :聯副)「或許是深厚的文哲理論背景使然,楊小濱十分嫌熟語言的辯證邏輯,總把每一回的反諷表演得十分到位。」林德俊在同篇文章〈為楊小濱乾杯〉中表示,自己很早就讀到楊小濱的《穿越陽光地帶》,自此在心中將他與洛夫、北島並列為「力量型詩人」。

楊小濱予人文質彬彬之感,只要深入閱讀他的詩與詩論,或者一席話聊開,很容易就會發現他顯著的特質,思考靈活,詩心寬廣,帶著幾乎向整個宇宙敞開的活躍能量,一如他給自己的封號「文化頑童」。文化頑童是楊小濱在詩人木朵的訪談文章〈「詩歌執照」的掠取者〉中,由木朵發問,楊小濱作答,兩位詩人撞擊出精彩的詩思之火花,楊小濱暢然道:「對我來說,詩人的形象應當是一個文化頑童,意味著『詩歌執照』(poetic license)的掠取者。我昨天在一個論壇的跟貼裡寫道:好詩都是胡言亂語。作為批評家,我必須言之有物;只有在作為詩人的時候,我具有了胡言亂語的資格和權利。這是多麼愜意的事情。」(楊小濱,2012:257)

作為學養深厚、思想獨到的學者,楊小濱所謂「胡言亂語」誠然有所本,他解釋道:「這並不意味著詩歌對苦難不置一詞,但直接的控訴或哀歎卻不是詩的目的……。詩人只是通過獨特的表達來切入時代和歷史,挑戰符號界的權威,並以此動搖現實苦難的社會文化根基。詩人用捕捉世界表層底下無序狀態的方式來訴說對裝飾化了的苦難的理解。詩人用貌似紊亂的、多義的語言替代了理性的、壓抑的、單一化的語言。從這個意義上說,詩人的確是一個具有文化烏托邦的形象:他代表了自由,代表了個體與不依附,代表了出格、異質、另類,代表了洞察、揭除、不妥協。我當仁不讓地認同詩人的身份,哪怕這個身份本身也是易碎的、自我瓦解的。」(楊小濱,2012:243)

楊小濱寫詩、做研究之餘,展現在其他方面的能量相當澎湃,例如編輯詩刊,玩攝影展演、表演立體詩等。在編輯詩刊方面,擔任《兩岸詩》總編輯。曾與創世紀、藍星詩社並列三大詩社源流的現代詩派,他就擔任了好幾期主編,雖然身在美國,但以遙控方式,郵寄到台灣進行排版,辦得有聲有色,可惜《現代詩》 復刊不到十年,因社長梅新過世而停刊。此外,他與大陸詩人貝嶺、孟浪一起編輯《傾向》雜誌共十三期,直到貝嶺被捕入獄。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一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