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絕壁上的作家
利志華
號稱銀筷子、陽離子、人性導體
文:本刊編輯部 圖片提供:利志華
利志華,一個出生於中國福建,卻在襁褓之時就被母親抱去香港與父親團圓的女子,每當被問及出身,她總笑稱︰「我是土長不土生的香港人。」她從小就不喜歡自己的名字,小學6年級那年,讀了香港的著名舞台劇劇本《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對裡頭一個火爆又大刺刺的角色倍感親切,於是給自己取了與角色一樣的英文名字,Nancy。
從此,身邊沒有人再叫她利志華,直到29歲那年赴台求學,才發現台灣人不習慣使用英文名,於是荒廢了快20年的中文名字彷彿復活了,她卻覺刺耳。直到2018年和2019年分別拿到中文及英文散文文學獎首獎,才終於釋懷,笑道︰「利志華這3個字放在首獎旁邊,就是順眼,我很虛榮喔!」她坦言,她從小就很虛榮。
身在理營心在文
利志華與文學創作的淵源甚早,小學5年級的國文課上,首次接觸唐詩,詩興大發了數月,寫下一些「仿唐詩」,到了15歲,開始書寫古裝長篇小說,「作家夢」正式萌芽。她回憶道︰「這個歲數,最深刻的記憶莫過於要選科了,那時我的理科成績比文科好很多,加上虛榮心作祟,最終選擇看起來只有聰明人才擠得進的理科班,而且還是看起來很威的Additional Mathematics班。我也貪心,那時認為理科要老師教導才學得會,文科可以自修,我自信能左右開弓。」於焉課餘喜讀中國古代歷史,而從史書裡激發出的小說靈感,使她欲罷不能。
2年後,她的第1篇小說完稿,足足寫了20萬字,投稿來台灣的言情小說出版社,卻被退稿,在落落長的退稿回函裡,「悲劇」結局竟然是不被接納的主因之一。她一面訝異於台灣出版社對退稿的認真指教、一面咬緊牙關,馬上花了2個月寫了10萬字的小說,那是一個所謂「符合市場需求」的清代貝勒與格格的愛情故事,終於通過審稿。
這年她18歲,拿到了出版社從台灣寄來香港的合約書和美金支票;也是這一年,她開始唸建築系,正式拋開成為編曲家的志願,她徹底丟棄鋼琴,邊唸建築邊投入言情小說作者之路。隨後11年間,先後在台灣3家出版社分別使用不同的筆名出書,共出版了9本言情小說。
來台唸書後,她在修讀台灣原住民歷史的課堂上,被陳第的《東番記》激發創作靈感,適逢期末要繳交不限形式的個人報告,她乾脆把這個靈感寫成了短篇小說《東番行歌》,後來受出版社的責任編輯鼓勵,翌年投稿學校的文學獎,結果得了小說組的佳作,初嚐喜獲文學獎的滋味。她說︰「很多人都說言情小說端不上檯面,固然有它令人造成偏見的爭議,但也真的不乏好作家跟好作品,像我個人就很欣賞言妍和綠痕的作品。除了最初單純為了過稿出書而寫的『討好市場型作品』之後,寫到後來我開始被責任編輯碎碎念寫得很不像言情小說。」
「來台就讀中文系後,我才從恩師任教的〈歷代小說選〉學到了『借男女之真情,發名教之偽藥』,那刻我恍然大悟,對!以愛情為題材只是一種手段,一直以來,我寫作的重點只有兩個字,人性。」不管如何,言情小說對於幾乎毫無文學根基的利志華而言,是個非常良好的練筆機會,她認為這對她之後的純文學創作起了一定的幫助。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三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