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瑞森園
徐治豪.南蘋
以詩、書、茶經營方寸山水
文:鄭雅中 攝影:本刊編輯部
在一個春風颯爽的午後時光,走進瑞森園的大門,瞬間前方佈滿了花紅柳綠的大自然色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桂葉黃梅,小小的花瓣,飄蕩著清沁的芳香,接著是一株高高矗立的蟠龍松,深綠色的松針參差交叉,顯現出中國士大夫的傲岸風姿,窗下一泓清泉,水面漂浮著片片荷葉,數朵荷花綻開笑臉,彷彿在迎接著我們。
瑞森園由園主徐治豪.南蘋賢伉儷經營,園中遍地珍貴的花草樹木,尤其是「盆景」,更是他們的專業職能,舉目四望計有木槿花、梨花、梅花、杜堇、丹楓、槭樹、松樹、柏樹、杜鵑等,或坐或立在盆景上流露出千嬌百媚的姿態,接待喜愛大自然愜意生活的來賓,令人望之動容。
徐治豪是瑞森園第二代園主,承接了父親的盆景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他父親曾經是著名畫家張大千的好友,張大千是一個酷愛盆景如命的文人藝術家,他所住過的家園都被精心闢建為優美的園林,喜愛園林、盆景成痴,他精心擘劃、住過蘇州網師園、北京頤和園,並親身闢建環篳庵、八德園、摩耶精舍等處,都以園林取勝,園中小至草木樹石、亭台樓閣,大致林園湖泊、簷崖岡豁,親力施為,不惜花費鉅資,從日本、美國、阿根廷、巴西等地,洽購奇花異木,千里迢迢經由空運或海運搬遷入園,台灣的許多奇花異木也是張大千搜集的對象,徐治豪的父親正是張大千培育盆景的好友,當年張大千移居台北創建摩耶精舍,經常到新竹拜訪徐治豪的父親,兩人結為莫逆,徐治豪也因此與大師建立良好關係。小時候,在父親的薰陶下,也對盆景的栽培與種植產生濃厚的興趣,如今接下了父親的事業,把瑞森園經營得有聲有色。
胸臆中的方寸山水
園林、庭園、盆景藝術是全世界建築規劃的一門學問,東、西方的園林美學均注重在整體規劃,把庭園變成大自然的縮影,東方文人更把焦點放在盆景,從一個小小手掌可以把玩的盆景植栽來映現整個園林。盆景是園林的基本元素,盆景、庭園、園林就像數學上的不等體積同心圓,在表面上有視野大小之分,但在精神上定於一,這便是美學的課題;從盆景來反觀園林,或從園林來聚焦盆景,它是藝術家胸臆中的方寸山水。
瑞森園是張大千生前最喜歡觀賞盆景的地方。徐治豪最引以為傲的就是繼承父親的造園與盆景技術,數十幾年來,他試圖突破父親的盆景技藝,開始想像該如何使盆景具象化,什麼樣的線條能展現剛毅的武將之風,什麼樣的姿態又能讓人感受到優雅的仕女氣息,用形象的直覺與意象讓賞盆景之人融進胸中秋壑,如何展現植物身體的肌肉線條,延續畫面和情感串聯著神態的起伏,將自身的神思重點放在植物所特有的「沉靜之心」,對盆景這個生命互敬互愛,互傾互慕,盆景藝術的精神全在表現人文特質。
徐治豪表示:「好的盆景作品之能夠獲得多數人贊賞與接受,進而喜歡、擁有、收藏、保存,在於它的美、善之功,仔細分析則可以從語言的美學層次機能來說明。」陸機在《文賦》中有一段話:「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道出抒情與大自然的關係,人心與大自然外物接觸擦撞出火花來,進而發展成交織的情感,情感是藝術作品表現的內容,藝術作品是交感再造的媒介物,物的元素來自於大自然的生態,與人有著密切的生命關聯。物與人都是大自然生機的具體形貌,兩者之間的精神共振能夠觸動心靈深處的感動,這種感動必然是美麗、良善而真實,才能觸及情感與想像、靈感與理性等創作的動力,曾祖蔭在《中國古代美學範疇》中一段話把藝術作品與造物之美的互動關係形容得非常妥切,他說:「想像帶著情感飛騰,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心籠天地,涵蓋萬有。隨著想象的開展,又推動著情感不斷的深化,詩人對形象的把握也越來越鮮明、豐富,這就進入了藝術構思的成熟階段。」極為具體地剖析了藝術創作者創作作品與靈感和大自然事物的關係,其中的關鍵性要素就是心靈的悸動,盆景設計師在製作盆景時與畫家、詩人沒有兩樣,他的靈感必然來自於與大自然之美產生撞擊後,將心靈的悸動化為想像,利用大自然的各種素材,如水、石、草、木、亭台、樓閣等在生活四周隨手可觸及的東西,經過巧心彗性,營造出一座方寸山水,一若秦嶺、仿似黃山,安置於庭園裡,與園林、山水之景相互輝映,這種情物交融、情理交織的境界,正是盆景美學的核心。情是美學的範疇,理則是倫理學的範疇,情理交織的關係正如美學與倫理學互相融匯一樣,屬於一體的兩面;情物交融則說明了心靈情感與大自然的奧妙直接聯結,正是中國哲學強調的天人一體概念。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三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