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微時代文創陣列 〉 陳瑞斌

文化是核心

陳瑞斌

開啟跨領域音樂的天空

文:嚴寒 圖片提供:陳瑞斌

去年甫從美國回台的旅居世界巡迴演奏鋼琴家陳瑞斌,因為疫情關係,趁這一段空隙沉潛,準備下一次的音樂之旅,蓄足充分的力量全新出發,本刊有幸就跨領域音樂的主題,與他來一次深入討論,正好也為台灣現代音樂何去何從的窘境,尋找一些出口,這是一個嚴肅的議題,也顯現台灣學院音樂面臨困境卻仍然故步自封,退守在高雅的象牙塔深處,很少有人深思。

天使的手指
陳瑞斌是台灣台南人,已故俄羅斯鋼琴大師貝爾曼(Lazar Berman)的唯一亞裔弟子,父親小學老師,小學畢業後便隻身遠赴奧地利著名的「維也納音樂學院」深造,維也納是古典音樂之都,羅馬帝國滅亡後,繼起而興的奧匈帝國承先啟後,立基於歐洲教會音樂身後傳統上,吸收文藝復興以後的啟蒙主義以及專業技術勃興,發展出雄峙世界的古典主義音樂,隨著殖民主義將頂尖的音樂傳統帶到世界各地去,在每一個地區綻開璀瑰的花朵。從奧地利、德意志聯邦、法蘭克、英格蘭、法蘭德斯、羅馬等中心地帶,向外拓展,經過俄羅斯民族樂派、新大陸音樂、拉丁音樂等疆域,經歷的中世紀音樂、文藝復興音樂、巴洛克音樂、古典主義音樂、印象主義音樂、新古典主義音樂到以美國紐約為重心的現代音樂、後現代音樂等。時勢進入21世紀後,資本主義商業、交通、類比電子以及數位資訊科技崛起,瞬間炸鍋的實用音樂、社會音樂、數位電子錄音技術開發,藝術家所創造的「靈光」(Aura)將少數威權掌控的音樂美學予以商業化,藉著機械複製技術大量製造出來,以廉價商品負載著音樂偉大的靈魂普及到俗世大眾生活中來,音樂不再是王公貴族、帝王將相、富商巨賈、社會精英們的獨享財產。音樂從民間創始,繞了一大圈終於又回到庶民領域,這個現實改寫了從15世紀到20世紀500年間的封建威權意識形態,這才是世界人文理念音樂藝術的本質。

陳瑞斌在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有成,16歲在義大利的拉赫曼尼諾夫(Rachmaninoff)國際鋼琴大賽獲獎嶄露頭角,先後獲得以色列魯賓斯坦大賽、波蘭蕭邦音樂比賽、美國Bachauer音樂大賽、西班牙Manresa貝多芬大獎等比賽大獎,爾後從事表演工作,輾轉在世界古典音樂樂壇巡迴演出,獲得多彩的掌聲,從13歲到23歲之間都沒有回到故鄉台灣,大多數在歐洲樂壇開創自己的音樂演奏領域,他最為人稱道的是「天使手指」的演奏技巧,曾獲得費雪.迪思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西班牙鋼琴家阿莉西亞.拉羅佳(Alicia de Larrocha)的好評與讚美,他演奏樂曲時的豪邁氣息,榮獲波斯頓環球報、新蘇黎世報、奧地利速遞報、薩爾茲堡新聞報等樂評家極高的評價。經年來往於歐、美各國舉辦鋼琴演奏會,享譽國際,堪稱台灣之光。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四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