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微時代文創陣列 〉 宏觀顯影「幻」與「真」

宏觀顯影「幻」與「真」

張宏聲以鏡頭和影像觀看人生

作者:郎亞玲 圖片提供:張宏聲

攝影之路
問攝影家張宏聲一個假設性的問題:「如果不從事攝影相關的事業,那你會想做什麼﹖」張宏聲輕聲慢吐地說道:「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雖然自己喜歡欣賞音樂,但沒有真正創作演奏的能力。也許對心理輔導、哲學、宗教研究感興趣,但,和真正去做還有些距離」。

自小就看著父親玩底片老相機,全家出遊時,他也忍不住為家人按下快門,開始對攝影產生莫大興趣。在師大工業教育系印刷組就讀時,他參加了社員眾多的攝影社,並在大3接擔任社長,透過大量閲讀國外攝影理論專書與暗房技巧,大4就開始教授攝影,成為校內校外的風雲人物。

師大畢業後張宏聲到大安高工任教,他嘗試用音樂搭配作品幻燈片放映,創造了聽覺和視覺融合交織的意境,令人悠然神往,不僅受到當時學界的肯定,也受邀在多個高中、職擔任攝影社指導老師,為年輕學子開啟攝影新視野。

在教書與創作的繁忙之中,他並沒有停下腳步,通過公費赴美,於匹茲堡州立大學研究所進修,掌握攝影理論潮流,並精研攝影技巧。他利用42天參訪全美18個州的視聽教育考察機會,一方面增廣見聞,一方面提昇個人視覺美學經驗。返台後,張宏聲受聘為北一女攝影社指導老師,也同時自習研究商業攝影,從中吸取養分、觸類旁通,吸收商業攝影技巧和創意,結合理論與實務,逐漸凝就個人創作的獨特手法與風格。

生命的顯影
張宏聲在國中時期接觸宗教刊物,反覆記誦「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廿字真言,也成為他身心自律的圭臬。敏銳多感的少年,總是不經意發現生活周遭各種「徵兆」,如預言般印證著事物的發展,但自己無力改變的「結果」。於是他決定拋棄了這過人的「預知」能力,寧可安安份份等待真實賦予生命的那一刻。
然而不投機、不取巧,安步當車、順天知命,早慧如他,仍不免對人生產生諸多疑惑。及至後來獲得公費留學,看似春風得意,實則生活各個挑戰才剛開始。留學期間他曾受洗成為基督徒,但生活倥傯,自認並未虔誠專注,直到40多歲經歷了一次心臟手術之後,才矢志成為真正的基督徒,讀聖經、參與教會活動、誠心禱告。

30歲那年,張宏聲曾實現了22歲對自己的立下的承諾,他通過美國新聞處的作品審查,展開個人首次黑白攝個展。這次個展,他嘗試用彩色幻燈片洗出黑白照片,讓黑、灰、白的層次更豐富,展出時頗受好評。張宏聲說,每一次按快門瞬間,即代表攝影師個人的靈魂之窗所見。因此,每張作品要有獨特性與創意,務實地看待作品的內涵與呈現的意境,讓作品說話。

張宏聲喜歡閱讀畫家、音樂家的傳記故事,並與其作品互相印證,他堅信了解創作人的生命歷程,就是了解其作品脈絡、解讀作品內蘊的不二法門。不完全認同符號學藝評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作者已死」的觀點,將「作者」地位顛覆。他主張讓「文本」和「讀者」解放出來,參與作品的詮釋,或許是件好事,但了解作者的用心,似乎更是詮釋一切的根本。
《神話詩文集》(2004)是張宏聲極具代表性的攝影集,裡面的詩文,都是在他進入教會生活研讀聖經後,許多自發性的感悟文句,如泉湧現,是他與上帝的對話,也是自我與靈性的對話。文情並茂,圖文並置的影像作品,既是張宏聲攝影主題的文本,也是他形式結構的基調,從人性的角度看世界;從神的角度看人間。從人性的角度看世界充滿悲愴;從神的角度看人間則滿是憐憫。

遠離俗世價值
公費留美1年多裡,張宏聲在異質的環境裡眼界大開,對自己的人生也有了不同的想像。原本有機會繼續進修博士班,但想想終究要回到台灣,於是毅然回台。剛巧台灣正處於戲劇張力極大的狂飆年代,「六合彩」的賭風席捲全台,全民陷入「一夜致富」的狂想,無論男女老少都呈現歇斯底里的「發財夢」。對甫學成歸國,想一展長才的張宏聲而言,既錯愕又荒謬,諷刺的是,這一塊熟悉的土地,自己卻無法與他人連結,一種比處在異國更強烈的疏離感,瓦解了他以往對生活和價值觀的信心。

所幸偶然之下,一股力量把他迷惘的心拉了回來,依稀記得是一本書,書名叫《坐看雲起1 》。作者林新居虔心研究佛法及禪修,擅長融合佛理、禪典於生活感悟。書中的隻字片語瞬間重燃張宏聲對生命的熱情,並讓他重啟人生價值的追求,萬事萬物內涵的希望。一番參悟歷程後,他認為自己生命獲得淨化,靈魂也更加清澈。心不再被俗世塵慮所羈絆,看清楚「金錢遊戲」是腐壞人心的淵藪。培養淡泊名利的一顆心,年輕時是自己對價值觀的選擇,到了中年,早已成為張宏聲做人處事的原則。他不諱言對金錢瀟灑的結果,「也因此,藝術生涯總是不斷面對經濟的壓力」他有感而發。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九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