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微時代文創陣列 〉 歲月微光

歲月微光

馮雯琳的光影植繪

作者:語晴 圖片提供:馮雯琳

你和我們,我們都在這世上,為了修補一些已經破損的東西。

這就是我們為何會出現的原因。(Berger, John. 2017)

生命中無法控制的失去,總會以某種形式永遠存在,人在短暫一生不斷經歷與許多人、事、物的相遇、分離,這些過程可能帶來喜悅、傷痛與成長,造就每一個獨特個體的人生故事,在人與世界萬物交會之時,認知、思想、記憶的流動,帶來新的視野、感知,亦能喚醒、重組過往的情感、思緒,透過交流、修補,完形心中的孤獨與缺憾。繪畫如同一種語言,像電影敘事般,運用不同構圖、手法等傳達形式,將觀察、情感與發想揮灑於紙面,畫面宛如一個微型劇場,記述著藝術家的生命療癒之路,譜寫篇篇精彩的劇本、與世界產生匯集,當作品與觀者碰觸,一股新的共感、慰藉能量,使生命影響生命,一直是藝術家馮雯琳致力於繪畫創作的初心與期盼。

抒寫式繪畫
馮雯琳的作品深受奇幻電影與音樂影響,帶有神秘夢幻的氛圍,常以「內斂灰階」與「陰柔色彩」兩種不同的風格調性,建構心靈歸屬的私密場域。如抒寫日記般,平時以簡單的水性流動顏料便可信手拈來,從個人的記憶、情感、意志到生命覺察,將生活日常轉化為一幅幅小品。繪畫與生活是一體的,對熱愛藝術的馮雯琳來說,聲音、戲劇、服飾、建築……世界中的各種事物之美都能轉化為創作的元素,尤其以自然界的植物最能為創作帶來能量。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曾說:「只有當人能夠察看自己的內心深處時,他的視野才會變得清晰起來。向外看的人是在夢中、向內看的人是清醒的人。」(Jung, Carl Gustav. 1973:33)創作源自真實世界,並在內在世界中新生,內外在世界自由地轉換、交融,從墨水奔放地瞬息潑灑,到沉著良久的工筆描繪梳理思緒,在碎片式的殘影畫面追尋生命的完形,訴說人、物、我的關係與連結。

符號的溫度
植物是馮雯琳繪畫作品的主要形象,在創作前先微觀各時期的成長模態,再寫實描繪種子、葉片、花苞、盛開、枯萎、死去甚至製成的乾燥花、永生花的形象,以花卉短暫的一生比擬新生到死亡的必經之路,訴說著時間的流變。作品〈凋落為永恆的存在〉,於一片潑灑的黑墨緩緩解放模糊的植物形體,呈現生命不同階段之美,最後罩染輕薄礦物顏料與泛黃色調,透過低色調的細緻繪製方式,表現物像散發的靈光,猶如在碎片式的混沌時空中找尋自我與光芒。谷崎潤一郎於著作《陰翳禮讚》說道:「美並不存在於物體,而在物體與物體間的陰翳與明暗之間。」(谷崎潤一郎,2009:54)乍看灰黑的畫面裡,帶有老舊照片的聚光效果,植物輪廓從低明度的墨色中掙扎而出,存有形體的永生、乾燥花已是非自然的一段記憶的殘殼,與旁邊的新生命相互輝映,再現著當下、想像或此曾在的那塊內心沉澱境域,於此,水墨與紙本不只是單純的灰調與纖維,而是內在光影交織下,試圖抓住的那一縷溫度:永恆存在之美。

純粹的植物造型外,在馮雯琳的許多作品裡,隱約可發現藏匿其中的時鐘、齒輪,這些輪轉機械象徵著每個生命體內無形的生物時鐘,於晝夜不斷回返,《生物鐘》系列呈現了生命的永恆輪迴,如同這些嫁接上時鐘的生物,每個人的體內也都藏有一個無形的小時鐘,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勞動運轉、重複相似事務,卻又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生命在時間裡迴返、修正,經歷各個階段,直到老化、停擺,創作者藉此意象與觀者一同思考現在、過去、未來與生命的價值、追尋。此外,機械也象徵理性運作的規則、體制、框架,身為其中的一顆小齒輪、螺絲釘,在機械式與生命自主的衝突之間,如何發展最大價值的意志與選擇,也是每個人生階段都會遇到的問題。

微物世界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座永無島。
近年,馮雯琳在新作《Neverland》與《Home》系列加入了更多有趣的符號元素與故事。永無島(Neverland)源自英國著名童話文學《彼得潘與溫蒂》,男主角彼得潘是個長不大的男孩,住在享樂的島嶼上,保有孩童的外貌與性格,天真且充滿能量,同時也不受控制、缺乏現實感,象徵永恆的少年。現實世界中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時間讓人的肉體成長,而有部分的大人卻希望自己永遠不必不大,像彼得潘活得既自由而空虛。馮雯琳在此系列引用童話故事談論人的心理發展,作品〈Neverland〉描繪神祕島嶼之意象,遍布岩石、植物,裡頭暗藏許多玄機與小物件,如「樓梯」在榮格心理學中象徵能通往不受控制的潛意識世界,「鑰匙」可開啟另一個空間或時間記憶,「齒輪」代表輪迴的時間。永無島中的人沒有時間感,追尋歡樂的同時也暗藏不願面對現實的隱憂,創作者以細碎的小物件符號拼組成作品主體,以童話故事呼應現實生活的成長實境、個體化的旅程。

在《Home》系列有更多的微小物件,來自馮雯琳童年至今的收藏品。每個人生命中也許都收藏著一些看似無用的「小東西」,也許來自兒時的一個玩具、重要信物,或牽引出內心某種熟悉感或渴望的物件,它或許不是實體存在或實用的,當人們將外在事物暫停,心靈沉靜下來觀看賞玩時,這些物件又再次被賦予了新的連結意義。藉由掌握一個縮小的物品、世界,可以重建人們內心掌控、重整秩序的慾望及滿足感,在心理諮商中的藝術治療、沙遊治療等,也常透過個案所選擇的物件象徵,來理解個案內心狀態。馮雯琳以細碎的小物件組合成作品主體,這類隱喻的符號密碼環繞在物我之間,是童年、少女時期、昔日過往對「家」與「感情」的憧憬與回顧,圖像在水墨、水彩、膠彩混搭出的陰柔色調中若隱若現,像打開回憶錄般的方式,表現心靈與物件之間的深刻關係。

熔接潑墨與工筆
在創作手法上,潑墨結合工筆是馮雯琳的獨特創作技法。中國繪畫技法之一的潑墨法,以筆沾墨、恣意潑灑在紙本或絹上,做出氣勢磅礡、墨彩變化豐富的效果,再根據畫面顯現出的不同形態即興發揮、因物造型來創作,因畫面結合了不可預期的抽象自動性技法,使繪製物像能夠不被物體形象和線條所牽制,更為隨興、自然、接近真實而不拘泥於形式,亦可像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創作般,呈現當下最情緒性、自由奔放的心理狀態。而傳統工筆繪畫技法相對嚴謹、注重型態輪廓與堆疊層次,為了讓豪放的潑墨與內斂的工筆自然融合,馮雯琳擷取沒骨與外暈技法、捨棄線條勾勒,讓兩種反差的效果自然共存於畫面,透過層層堆染的空間,產生透光般的剪影效果與空間深度。在基底紙材與媒材上,嘗試多種不同纖維的紙本,混搭水彩、膠彩等顏料,豐富創作的語彙,有別於一般大眾對於傳統水墨的想像,走出新世代水墨的獨特風格。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