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微時代文創陣列 〉 夏婉雲

夏婉雲

別樣的成長歲月

作者:鄭惟中 攝影:本刊編輯部

夏婉雲祖籍湖北鄂城,出生於 台灣屏東,成長於花蓮。花蓮師專畢業後,曾插班進入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就讀,並以 台北市立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結業,同時擁有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碩士及淡江大學中文博士學位,現任職東吳與輔仁大學。對兒童文學與國語文教育抱有滿腔熱血,除了三十多年的中小學教師及主任經歷之外,還曾擔任 台北市及新北市兒童文學輔導團團員,長年於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擔任要職,如今為學會常務監事,推動項目包括與各縣市政府合作協辦文學研討會、積極參與語文推廣活動,並曾至中國、越南、緬甸、泰國等國家發表演說。

貢獻一己之力回饋社會的同時,夏婉雲在工作之餘仍不忘從事寫作,其所出版的詩論、兒童文學集與繪本共計十八本,類型囊括童詩、兒歌及新詩等,代表作有童詩集《坐在雲端的鵝》、圖畫書《穿紅背心的野鴨》與詩論《時間的擾動》等;多次榮獲文化部金鼎獎、文藝獎、散文獎及各式兒童文學獎項,作品被編列入中小學課綱,寫作筆風獨樹一幟,所欲傳達的理念備受學界肯定,更重要的是文章背後所蘊含的深刻道德關懷、文化傳承及社會議題逐漸被更多人所重視。

別樣的成長歲月
綜觀夏婉雲眾多兒童文學作品,題材多數取自於從小生長的故鄉花蓮,她巧妙地將靈感結合童年經歷,把當地土生土長的故事淬鍊成冊,並將自身對於花蓮細膩而複雜的情感,砌成字字句句,讓人仔細玩味及反覆品嘗。回顧夏婉雲的成長故事,從其所撰寫的第一篇現代詩集《頑石也點頭──別樣花蓮》開始探索再也合適不過了。我們可以憑藉書中數篇詩詞章句,隨心穿梭在過去與今日、自由往返於想像及現實之中,進而拼湊出故鄉舊日的美好樣貌。夏婉雲說明書名會這樣取名,盼望讀者能從她的筆下感受到不同於世俗觀點的花蓮之美。而「別樣」一詞有兩種意義,一是因此書封存作者往昔的美滿記憶,而顯得非比尋常,另一方面,蘊含連頑石與頑固之人皆能明白其中道理之意。

回顧夏婉雲早年,曾在多個地方輾轉搬遷。兩歲時舉家隨父親由屏東遷移至花蓮,父親是甫從幹校畢業的少尉軍官調來防空學校,由於分發不到住房,只好花十塊大洋頂下營區改建的眷舍,時逢花蓮港正準備擴建,港口附近的漁村眷村部分被海水淹沒,居民日夜只聞到腥臭的魚腥味而感受不到食物香味。所幸隔年搬到防空軍事學校對面的東村,熱鬧喧嘩的眷村生活正式開始。八七水災過後,夏婉雲當時就讀小五,一家再度搬移至剛完工的復興村,家族人口漸增,親戚同住在一起,她便看到伯伯時不時捧著《錦繡河山》圖書凝視,裡頭盡是中國山川水文的照片,她意識到,原來對於隨國軍移民來台的眷村居民來說,心中最牽掛還是遠在大陸的故鄉。

「眷村」是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在國共內戰失利,伴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海陸空軍、憲兵及其眷屬的住所;眷村的興建,代表外省居民在台灣終於有了以家庭為單位的私領域──眷舍,眷村的土地除了少數沿用日軍遺留下來官舍之外,其餘則在無建物的荒蕪土地上興建編竹夾泥牆的房舍,以房舍外圍的竹籬笆和土牆作為保護家眷的臨時庇護所,用來劃分私領域與公領域之場所,鄰里之間卻時常串門子以方便管教孩童、處理公共事務及進行娛樂活動,以致於眷村裡人與人之間高度連結,形成緊密關係網路,此種跨省籍、跨世代、跨性別所產生集體情感,儘管如今多數老舊眷村皆已改建成現代化國宅或充當國有土地,但是記憶中的情結仍未消彌。眷村的集體情感之所以可以如此扎實堅固,乃有賴於外省第二代傳遞類親屬般的大家庭關係。第一代村民擁有共通的戰爭苦痛記憶,日常忙碌於工作及家務等私領域範疇,所從事的生產活動皆以「生存」為主,相比之下,第二代眷屬相較於父輩物質生活較豐沛無虞,進而從私領域擴展至公領域,加上同儕間各個生活面向高度貼近,又時常舉辦各式康樂活動及晚間閒暇聚會,進而匯集全眷村的情感,增加團結及凝聚力,時至今日仍超越時空彼此相互影響與交織著。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一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