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微時代文創陣列 〉 默默之路.行止在我

默默之路.行止在我

王仁千的默劇人生

作者:郎亞玲 圖片提供:王仁千 攝影:周尚禮

活躍於台灣表演藝術界的王仁千,在默劇領域引領風騷超過30年,然而在台灣,默劇相較於其他類型表演,不是普遍為人熟悉,學習的途徑也很有限。究其因,一方面這是純然來自西方的表演形式,缺乏傳承;再者,默劇的學習需要積年累月的功夫,在沒有相對可以獲得具體回饋的現實下,學習動機與成效都不足以支撐專業性的表演。在王仁千剛出版的自傳式散文集《默默之路》一書中最後「關於默劇的二、三事」,特別簡明扼要地介紹了這門表演藝術。

來自西方的演出形式
「默劇」的誕生其實和人類文明進展有關,在文字尚未發明,語言未臻成熟的原始蠻荒時期,溝通與表達多藉助肢體表現為媒介。直到語言文字逐漸發展,取代了肢體,肢體表現「默劇」乃轉而成為娛樂性表演。到了古希臘時期,稱作「Ethologues」的早期默劇,以展演日常生活形式深入民眾生活。希臘悲劇和喜劇全盛時期,默劇也參與其間,一人分飾多角的演員,專注於其演出,已經十分接近現代演員的專業身份。

精湛的默劇演出一直延續到羅馬滅亡,漫長的中世紀因基督教廷反對下,默劇演出式微;直到15世紀文藝復興,義大利即興喜劇風行各地,默劇再度成為大眾喜愛的表演形態。特別是1576年,由弗拉米諾斯卡拉(Scala Flamino)率領劇團進入法國巡迴表演,從此讓默劇成為法國人家喻戶曉並十分喜愛的表演形式。日後並有多位默劇大師出現,如查爾斯.杜林(Charles Dullin)、尙.路易.巴侯勒(Jean –louis Barrault)、艾蒂安.德克魯(Etienne Decroux)馬歇.馬叟(Marceau Marcel)等人,讓默劇藝術走上更精緻獨到、更有深度內涵的表演藝術形式,並結合電影;如查理.桌別林(Charlie Chaplin)的精湛演出,讓默劇更加普遍深入人心。

半百人生,踽踽獨行
年逾半百的王仁千何以有出書動機?其實,文字創作一直是他念茲在茲的事。成書之前他在不同主題下已斷斷需續寫了一些時日,比如談食材的《日料食材大全》,小說《斑馬食堂》等,均尚未出書。

在本書自序中他說道:「我有很多想說的事,我有著不平常的人生路,當我走完這前半生,回顧過往,才發現所有的事都息息相關。若是我不在小學時就會觀察人事物,我就不會有這麼多的豐富情感來從事創作。若是我沒經歷傷痕累累的情愛,我不會了解家人的可貴。若是我沒有執著地玩起默劇,我就不會創作出深沉又令人覺得幽默輕鬆的劇碼。若是我沒有接觸繪畫,我就不會在巴黎街道上感動而哭泣,也不會在疫情期間,埋首繪畫之中。」

這段話給了我們一些關於書中內容的線索,首先是天生個性與藝術啟蒙,並非來自某種刻意安排的學習所得,而是順性發展、自我發現,敏銳的感官開啟了細膩的觀察,並且形成一種日常習慣,化作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媒材。其次是情感經驗與慾望探索,雖然有許多慘綠年少的青春憾事,但王仁千坦然面對、真實坦露,讓失敗與挫折的情愛關係,都化作個人深沉的情感沉澱,與創作的故事素材。

選擇「默劇」成為一生始終不渝的藝術表現,也許是因緣際會,因為從小略有「口吃」,就在小學5年級一個偶然觀賞到大哥半吊子的默劇演出,而彷彿發現了一個桃花源,從此被這門藝術牢牢吸住,以自學的方式邊練習邊修正,鍥而不捨走上漫長的默劇之路。繪畫,則是他青少年時代美學養成基礎,離開學校後,他從不曾放下筆,正如他的廚藝,都成為生命重要的滋養,讓他可以在繁忙的生活、創作的瓶頸、現實的壓力底下,優遊自得,共同交織成一首無可取代的默劇人生交響詩。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二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