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心識
王令的創作自述
作者、圖片提供:王令
夏日的微風在蟬鳴聲中穿梭而過,博士大綱口考的緊張心情也平復了許多,可內心還是沉甸甸的,也許是畢業口考還在前方路上等待著。畫畫對我的人生來說不能說是全部但是也幾乎是所有了,剩下的就是對於中醫和美食的點滴興趣罷了。至於修行那是滲入骨子裡的日常已經不能與這些外物相提並論。
從小即喜愛繪畫,因緣際會下,大學就讀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在學期間,跟著老師每年二個月的下鄉寫生、臨摹壁畫、不間斷的素描與水墨練習,接受的是傳統且嚴格的水墨繪畫訓練。後於中央美院蔣采蘋教授門下學習重彩畫,認識了重彩顏料與繪製方法,有感於古法顏料與技法的復興與創新。東海大學膠彩研習對於日本與台灣膠彩畫的認識,也增加了自我創作的養分。
台師大博士班期間,理論課的洗禮,則給了我對理念有了新的反思,更將畫作融合了當代藝術思維,並加強美學理論的深入及應用。
現今作品,多以「心」為主軸,畫作期能帶給觀者沉靜與反思的心靈補給。
近年畫作多將兩種媒材放置於同一畫面,異種材質的結合,創造視覺的衝突性;藉由相異塊面的拼接,令觀看時,不同視覺順序和視覺效果,帶來觀看異視,形成觀者異識;淡化衝突塊面,使觀者被強烈色彩吸引的同時,又能在淡色塊面中達到平靜寧想超脫之思。展出作品多為近年創新之作,畫作多以紙本為主,加入膠彩礦物顏料,內容則融合了東西方美學氛圍,為寫實與抽象做出了新的語彙。創作靈感多來自對於日常意識的解構,試圖表達所觀不一定為真,所想也不一定為實,期望如光線的穿透性作用,能在複雜多變暗流湧動的世界,留下一絲絲的光明,當光明乍現的開始,智慧也就隨之展現。藉由隱喻手法隨著半抽象半寫實的敘述著意識流淌過的詩語,將意識的重現化身為畫面的留白,提醒著觀者對於虛與實的關注,不再跟隨著爆炸性資訊的干擾而成為盲從的一員。
創作元素多以花卉為主,花的一生就像人的一生,從含苞(出生)綻放(青年)凋謝(老年),可以呈現的面向最多。有詩句,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這就像座右銘般,勉勵著我。保羅・克利(Paul Klee,1879~1940)認為:「藝術不是為了再現可見事物,而是變不可見為可見。」所以我多以寫生花為依據後又加入了自我想像,開創新的畫面效果使其呈現出內心的訴說。至於交錯的線條,是因為博士論文研究意識與異識之間的關係,想在畫面上做出半抽象半寫實,利用光影斜線(當我們到博物館或是展覽館,大片格狀玻璃陽光流瀉,印在牆面上或是展覽的畫作與藝術品,傾斜的光影,隨著時間慢慢地流逝,光影也隨之變化。)當作留白的影像,做出現代版的虛實相生,提醒觀者眼見不一定為真,並探討個人意識的存在性。在現象學中認為,觀看、感知、情感、記憶、想像皆是屬於意識的活動,但此時的意識只能作為意識的出發起因,真正的意識,是指觀後、感知等反應的投射分析。所以意識可以說是人類對內在和外境變化的感受與反應延伸。而心識則是感知具有意識之後,去除異識的干擾,得到更深層的思想感知與覺察,即是一切覺知的本體。當認識本體的當下,則能探究到繪畫本身的初衷和純粹創作的目的。我們所面對的作品,絕不僅僅是直觀的思維,在藝術的範圍中更是超越了表象,當然就更包含了思維及拓展出的觸角。
在AI繪畫當道的今日,我相信如果要進化到追求心靈的感受,必定又會回歸到架上繪畫的世界。藝術是從藝術家的眼觀看,再由藝術家的心詮釋,最後透過藝術家的手表達出來。所以我觀故我畫,只要專注、無執、真誠,每個呈現出的畫面都是獨特而意義深遠,每個繪畫的瞬間都有其價值。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二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