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微時代文創陣列 〉 張百潭與清韻合唱團

東方遊吟歌手

張百潭與清韻合唱團

作者:嚴寒 圖片提供:張百潭

自從1975年左右,台灣主流社會音樂陷入所謂的靡靡之音泥淖中,流行在市井裡的庶民歌曲,大約有來自幾種淵源:一是日據時代所遺留下來的演歌餘緒,被國內作曲家抄襲過來配上台語歌詞所製作的「台語演歌風」;二是來自國民政府遷台所帶來的上海時代曲;三是由於大陸統治者對流行歌曲的去資本主義化,國語歌曲的大本營轉移到香港,配合國語電影大量製作配樂之需,所衍發出來的電影插曲;四是台灣本土原創的台灣民謠予以現代化配上歌詞,改編的都會民謠曲;五是隨著美國第七艦隊駐防台灣,帶來美國流行的西部民謠、鄉村歌曲、輕搖滾、黑人藍調等音樂,瀰漫著台灣的天空。於焉台北的許多唱片公司追隨西方資本主義傳播手法,製作電影配樂、製造影歌明星、以應消費社會之需,大量推出各種唱片專輯,幸運地隨著廣播電台崛起的黃金時代,這些音樂很快地散播在都會以及鄉村各個角落,為國內社會音樂打下穩固的地基。

現代民歌運動
國府剛遷都台北,隨即舉辦新生活運動、三七五減租、土地改革、振興國民教育、發展外銷等諸種開放政策,逐漸教育普及、經濟發展抬頭、社會秩序穩定、國民知識水準提高,新一代戰後嬰兒潮們在這種胼手胝足的努力氛圍中逐漸啟發出一種尋覓自己文化的根柢運動,一批喜歡音樂、熱愛文學創作的青少年,基於當時都會生活領域的餐飲風潮,紛紛進入民歌餐廳演唱流行的西洋歌曲以及國語歌曲,以娛嘉賓。這一批歌手正是普遍的現代知青典型,他們也許手裡彈著吉他,唱著英文歌曲,以美國的瓊.拜雅、鮑比.狄倫、貓王艾維士.普里斯萊、漢克.威廉斯、強尼.荷頓、披頭四、甚至於逐漸露頭的重搖滾樂隊如KISS、槍與玫瑰、天蠍、史密斯飛船、滾石、沙灘男孩……等如雨後春筍般崛起,誘發當年高中、大學生的喜愛與學習。

檢視西方搖滾音樂的內容,大多數盈溢著對社會不公不義的反思,對現實貧窮與價值墮落的不滿,歌手大多是當代知識份子,他們有著極為正義的立場,藉著創作歌詞與歌曲,來喚醒社會大眾閱聽人的良知與良能。國內傳統的一批歌星們耽溺在市井里巷中不斷地透過音響喇叭播放出來的愛、恨、情、仇、悲傷、哀怨、纏綿、悱惻的旋律和歌詞感到諷刺與絕望,難道傳統社會留給新一代知識青年竟然是這種不勘聞問的靡靡之音嗎?於是從校園裡突然誕生了一種青年知覺運動以簡單的彈唱表現出來,也就是校園民歌,在專業歌手的帶動之下,一個頗受爭議以及響亮的「中國現代民歌運動」崛起,這些年輕的族群,在日常聚會、演唱會、救國團活動、校園迎新活動等場合,唱著自己填寫的歌,將一股清新的風潮散發出來,一下子影響了更新一代青少年學子們的耳朵。這一股運動有著扭轉流行音樂風潮,走向清新脫俗的方向,也讓流行音樂邁向更高階段的境界。

許多原本製作台語演歌、國語流行歌曲,翻版西洋搖滾音樂的本土唱片公司,一看民歌的市場崛起,勢不可擋,紛紛把製作方向朝向民歌,國內的本土唱片公司如環球唱片、歌林唱片、鄉城唱片等以及新成立的新格唱片、滾石唱片等紛紛從製作民歌專輯起家,所謂民歌便由校園走向資本市場,成1980年代至1990年代20年間的社會音樂主流。唱自己的歌的作曲者開始傳承,直到今天民歌已然由於國際唱片公司介入與併購,民歌的風格逐漸被新崛起的都會搖滾吸納,但是國內市場聽音樂的耳朵,依然以抒情、藍調節奏風格、傷感卻並不消極、哀怨並不委靡的國際化、在地化、混血的民歌風為主流,這一點可以往更深一點的台灣庶民生活環境中去觀察與求證,張百潭所帶領的「清韻合唱團」從1984年至今,一直孜孜不倦地深入鄉村城鎮四處演唱,以動人的民歌風娛樂鄉民,數十年如一日,400場以上的演出,並將募得的唱酬400萬餘元悉數捐給公益團體,在中、南部贏得愛樂者的讚譽得到印證。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三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