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微時代文創陣列 〉 陳謙

陳謙

雨中的心語

作者:李桂媚 照片提供:陳謙

2023年年初,陳謙接連出版了《現代詩人主題》與《多音交響:閱讀評介與藝文訪談》兩冊論集,前者聚焦於詩人的研究論文,後者收錄有書評、序文與訪談,將兩書並置來看,正好分別展現出陳謙作為評論家之深度及廣度。其實,陳謙不僅是一位研究者,更是一位詩人,自1992年出版首部詩集《山雨欲來》以來,迄今已累計有六冊詩集,從書名《山雨欲來》、《灰藍記》、《台北的憂鬱》、《台北盆地》、《島》、《給台灣小孩》來看,即能感受到陳謙對於台灣島嶼的關注與凝視,王文仁編選《島與島飛翔:陳謙詩選(1987~2009)》一書時,便曾評價陳謙是:「在寬廣的視野中,透過對生活、生命與土地的深刻觀察,藉由詩筆觸動著讀者內在的深處。」(王文仁,2017:224)

展讀六本詩集,不只是《山雨欲來》可以在書名窺見「雨」字,《台北的憂鬱》有輯一選用「台北微雨」命名,《島》則有輯二以「因為一場細雨」為題,再者,〈清明雨〉、〈大雨〉、〈雨水歌〉等詩作從題目就使用了雨意象,各冊詩集當中亦有諸多詩作出現「雨」之軌跡。「雨」似乎是詩人創作的重要元素,陳謙筆下的「雨」,往往伴隨著心境,例如:「雨中的心情,微酸」(陳謙,2009:119)、「心情的峰面總是多雨。」(陳謙,2009:146)、「在南方多雨的丘陵/心情總是無法晴朗」(陳謙,1992:9),又如:「如果適時下一場雨/就能掩飾心情些許的憂鬱」(陳謙,1997:48)、「雨在緩緩的落/我的情緒終於找回了自己」(陳謙,1992:106),「雨」是天氣現象同時是心情的隱喻,在懷抱心事的時候看見「雨」,自然會賦予「雨」難過或者憂愁的意涵。

城市雨景
「雨」屬於水意象,巴什拉曾言:「一滴有威力的水足以創造一個世界並驅散黑夜。」(加斯東.巴什拉,2005:11)因此,即使是微雨、細雨,依舊能產生無數能量,就像〈台北微雨〉之首段,有時候,微雨只是大雨的前身:
台北微雨
濕濡的
是城市曖昧不明的
方向燈
特別是在午後,烏雲
蓄勢一場大雨的前夕(陳謙,1997:21)

身處微雨的台北,空氣裡帶著潮濕的氣息,落在車窗的雨花、汽車閃爍的車燈……交織出城市的景象,忙碌、擁擠又有些面目模糊,正如異鄉遊子在台北的心情,一種揮之不去的茫然,不遠處的烏雲此刻早已悄悄聚集,不久之後,大雨即將隨著烏雲來臨。而「雨」不單是台北日常生活的常態現象,亦象徵著人生遭遇的不同關卡,再換另一個角度來看,「雨」也是生命裡重要的能量累積,在一點一滴的「微雨」中,確立了夢想的方向,即使知道前方大雨將至,依然保有不畏風雨的勇氣。

陳謙在三歲時跟隨家人搬遷至台北縣,儘管面對台北仍有許多不習慣,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對台北已產生出一份深切的情感,對此,王文仁認為:「台北,讓詩人選擇自居邊緣,抱持著批判與反思的腳步前進。不過,台北始終是培育他成長的母土。」(王文仁,2017:258)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四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