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微時代文創陣列 〉 蘇婭

《看海》

蘇婭

用鏡頭詮釋「生之深藍」

文:朱介英 圖片提供:蘇婭

蘇婭,一個典型泰雅族現代女性,從小在困頓的原住民部落中成長,至今歷經 3段現代女性的歡樂與悲歡歲月淘洗,她的心中也被經歷的 3段歷練鍛鑄成為今日的堅強樣貌,她找到自己的方向與價值,一步一步地踏實實現自己未來設定的目標,要徹底了解她,就從這一次她在延平南路「順益美術館」進行的攝影展《看海》所演譯出來的「生之深藍」主題探索進去,便可一目了然典型的現代原住民女性奮鬥心路歷程。

一身兼具攝影家、歌手、音樂創作人、電台節目製作人等多重身分,蘇婭(Suyang)來自泰雅族,在這一塊母親與海洋互相纏繞的沃土上,走過許多青銅般的悲歡歲月。細數蘇婭的斑爛過往,婉轉曲折,造就她成為現代女性藝術家的角色,看著她努力地勇往直前,絲毫不會因為情感與生活的羈絆而躊躇不前,每一次的創作都迎來每一次的成就感,這就是天生藝術家所具備的執著與熱誠精神特質。

蘇婭在 1歲時父親意外的過世,19歲之後,形影不離最親密的哥哥離世,在環境的思念壓力下,她無法呼吸,就此離開了她的部落,也離開她原本可能就此當上老師,過上平凡規律的平靜未來。記得小時候身處於不能在外公開講方言、無法大方承襲原住民文化的年代,在家聽外公和母親講泰雅族族語,心情感到安寧和愉悅,那些原民話語就像天堂落下的音樂,但很遺憾因時代轉換,文化落差,這弱勢的母親語言,她不會講也無法說,就此對自身泰雅文化深深感念;長大後,她的目標變得很明確,如何把原生文化散播到這一塊土地上,散播到全世界,讓大家能夠看到、聽到,讓土地原來的主人掙脫邊緣化的桎梏,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

海洋凝視
蘇婭給人第一個印象電音歌手,台灣電音音樂於1980年首次誕生,活躍於1990年代,許多傳統庶民耳朵早已聽習慣這種結合電子樂器、搖滾節奏以及本土生活內涵的新形態音樂,很快地深入民間,與庶民結合,直爽、奔放、豪邁、新穎,很容易獲得傳統市場接受,電子舞曲更是接近大眾生活圈最親切的軟性精神食糧。受到金曲獎的肯定,蘇婭於1996年組團成為台灣第 1支電子音樂創作團體「dMDM」二人組之一成員,創作了專輯《愛上你只是我的錯》由滾石唱片發行,奠定了她在音樂圈的位置。

蘇婭是一個性格直爽、深思、樸實、耿直的女性,跟原住民一樣,誠摯地信奉基督教,上帝恩典給了她一顆天使的心,發行專輯後並未留戀舞台與名利,而是將最好的時光,專心奉獻給了家庭,但縱使她未在幕前繼續揚聲,也從未離開熱愛的音樂領域,她運用多餘時間,在幕後積累多元養分,包括發揚泰雅族文化的影像藝術、樂曲創作、攝影等,時刻未曾懈怠。2017年後,孩子們都有了獨立生活技能,便在數位音樂與藝術界友人盛情邀約之下,又走向幕前,完成各類大型演唱會(含交響樂團共演)活動,並主持原住民電台節目,其中孜孜不倦的興趣就是她的專業攝影藝術創作,近日在台北市延平南路順益美術館進行一場《看海》攝影展,多年來以獨特的鏡頭詮釋原住民的生活面相,探索原住民靈魂與這一塊土地,這一片海洋互相糾纏的靈境。

這次的《看海》攝影展,展出蘇婭近年來攀山跨海所拍攝的作品精華,以「海」為主題,呈現出寬廣無涯、深不見底的生命真髓,每一張照片都有無窮無盡、澎湃不已的意義朝凝視的瞳孔衝撞而來。

「海洋」不只是生命最初的形象,也是整個存在的意義之母,海一直環繞在身邊,片刻不停地提醒著我們那孕育我們的母親之洋,浩瀚罔極。寧靜時,海洋像一面鏡子,清明而深邃,透過海洋回聲,讓我們重新回到母親的溫暖懷抱;透過鏡子折射,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形容在鏡子面前,吸吮著自己呼出去的空氣「想像朝著最遙遠的隱喻開放,它參與到了各種花朵的生活之中。」(Bachelard, Gaston. 2017:42)正如法國詩人保爾.瓦雷里(Paul Valery)在一首詩中所云:
我呼出的
最輕微的氣息
都會從我這裡
奪走我曾珍愛的東西
在藍色和金黃色的水上
那天芎和樹林
那水波上的玫瑰(Valery, Paul.文集《那喀索斯》)

人性的珍貴面就好像鏡面淋上一層水一樣,許多美好的追憶便飄浮起來,當然隨伴著無數消失的身影也在碧波上蕩漾,海洋的唯美成了一種內在的信念,促使人們在凝凍瞬間得到回顧與展望。在蘇婭的《看海》影展中,很容易觀看到溫婉的女性特徵,女性是海洋的隱喻,女性的面容是清沁的外洋,柔媚而滑暢;女性的心靈是洶湧的內海,波 濤磅礡。面對著海洋,靈動無所不在;在海洋面前,靜觀的水,就是流逝,就是消融,就是句點。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六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