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界第一人
聽彭博烹茶論道
作者:嚴寒 攝影:路皓
傳聞中陽明山腳下有間幽靜的隱者之屋,綠蔭覆蓋的門口放著一支少林木人樁,門楣上立了個橫匾,匾額上寫著「通玩」兩字,往裡一探,茶香四溢,氤氲繚繞,空間的主人彭博,有著「功夫茶界第一人」稱號,一身的茶藝以及武當拳腳功夫本領甚殷,曾經多次接受藝文媒體採訪報導,他著名的拳術「一觸即飛」,火侯深厚,振飛武者有如掛畫一般,為武術界所稱道。彭師父平常在友人眼中,是一位低調、有禮的文士,看不出是有特異功夫的隱者。
這位通玩主人除了精於拳腳,茶藝功夫了得之外,還精通古物、書法、書畫鑑賞,本身的文物收藏甚豐。有鑒於此,基於他對於茶文化充滿熱情與熱愛,專程登高,拜訪這個文武兼備的隱者,將他的拳、茶、書、道生活態度悉數報導,以饗讀者。
中華文化精粹
對拳術,彭博是一位情有獨鍾的專精者,他常說:「拳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精華,被稱為中國文化精粹之一,其具備的生活實踐特質,代表著華人的長遠文化血脈,對民族大義、精神大統所構成獨特的支柱,與同時發展的儒家、道家、佛家精神理念產生密不可分的關係,拳術精神的發展理念處處滲透著道家精微的思想,佛家的思維也深深地影響了中國千年來多元文化的發展腳步,而儒家思想正是構成中國文人道統的結構主流。」這段話正好解釋著彭博集合拳術、茶藝與佛家、道家思想於一身的理念,影響著他的言行。
彭博之所以會進入骨董文物收藏領域,以及深愛茶藝的生活,倒是與他學習拳術有關係,彭博藉著拳術以養性的觀念,進而探首古董、藝術的文化美學層次,更與中國品茶文化結下深厚的機緣。他表示:「應該是我從學習拳術,深研剛柔並濟的特性,貫通以拳、道、儒、佛之理透析文化、藝術之法,正可謂一法通、萬法明,古人常以『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自許,我參透志於道的意念,游於藝的態度,求取內心的豐盈與踏實。」這正是彭博給他的修練空間取名為「通玩」的原因,通玩的真義就是研習愛好之意,亦是對事物學習的熱衷與堅持,對事物通曉、廣納,以及對萬事之理則有所掌握之意。
道心惟微.筆減氣壯
走進「通玩」大門,穿越玄關,進入大堂,直入眼簾的是一幀書法中堂,銀鉤鐵畫的行書,寫著「直心道場」四個字,彭博說:「這四字的本意應該指出直心就是道場,維摩詰經中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的心是直的,想法誠實無諂,那麼我們的意識便處於道的場域裡,道的場域也在我們的心中。」
彭博指著門外矗立的木人樁說道:「這木人樁是我的學員搬來放在門外的,它是一個圖騰,一個學習詠春拳的重要工具。」他特別強調教授詠春拳不需要也不同於外面的傳統詠春拳,嚴格來說,他所教授的是新法詠春拳,當然我們必定會產生好奇心,詠春拳還有新、舊之分嗎?彭博解釋道:「新詠春其實是我個人所創立的詠春拳訓練方式,基本理念仍然以傳統詠春拳經為本,再結合功勁的修練,一改以往的對打套路為基礎的訓練方式,目的在喚起身體整體之運作,進入身體經脈的自然狀態運行,講究對稱,合於身體結構之行動本能,因此習得訣竅後,不會有久不練套路而容易忘卻的困擾。」此外再以變化傳統詠春拳「黐手」的訓練方式,採對應搭手「聽、化、拆、解」行動,以符合靜心通道心的練習奠定基礎,等身體完成初級階段,再進階進化改變運力、運勁習慣,使練習者更符合詠春拳經所述之觀念,達成一套完整的現代版新詠春拳術,以符合時代理念,修為更上一層樓,經彭師父分析講解,才讓人了解所謂新詠春拳與一般詠春拳的差異。
彭博解釋道:「當年葉問宗師曾言,日後有人能將詠春拳套路進一步簡化,對詠春拳的貢獻必定極大,其實這段話中的涵意,指的就是大道之路、大道之理;凡拳必簡、須誠,以簡禦繁,以內制外,以無招制有招,所以學拳須有大破大立的觀念,才能在習拳的路途上找到對的方向。」新詠春拳是新觀念的武藝,也是一種減法的武術,一門捨力、缷力、借力的功夫,是運行於內,發於外的武術,是以新詠春拳以功勁為底,以體為用,如此才能創造無限,實踐當年詠春拳原貌,彭博說:「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習拳亦當如是也。」
聽彭師父述說著新詠春拳理念的同時,不禁好奇,似乎有意無意除了提及新詠春拳外也提到「功勁」兩字,順便問道這「功勁」是否也是李小龍所謂的「吋勁」?彭師父說:「『功勁』是習拳最重要的根本,也是武家最終級必奉的圭臬,一般習拳的人鮮能跨入的境域,所以『功勁』是武學的最高境界,練武習拳的人到這個境界,胸懷終會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一山跨過一山高的高度,與李小龍的『吋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孟子曾云:「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也就是說人站得愈高視野就愈廣闊,隨著視野轉換人們對人生也會有新的領悟;站在某個時間或空間,來看當初必然會有不同的視野。出於對功法的期許,彭博提到一句古諺:「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一心一意,栽入學習硏究道路,並在習練的過程中得以發現「功勁」的價值,這才是練拳的核心意念,以前的拳學大師常說:「懂勁才是懂拳的開始」說明了功勁即為「道法符天地」之理,也是蘊育文化基底的能量。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六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