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今昔問路
讀鄭智仁《時間的節拍》
作者:李桂媚 圖片提供:鄭智仁
感官寫記憶
2021第五屆周夢蝶詩獎首獎作品《時間的節拍》,是鄭智仁的第一本詩集,每一首詩都是音符,隨著時間流動,營造出豐富的視覺及感官體驗,時間如同樂曲,節奏有時匆匆而逝,有時放慢腳步喘息,旋律高低起伏夾雜著情感共鳴,而「記憶」正是與時間緊密相關的切入點,誠如鄭智仁在〈後記〉所言:「我試著從規律的節奏複寫生活歷史,試圖節選某個片段記憶,讓自己安於『時間的節拍』,找到對應的聲音、顏色與情緒。」(鄭智仁,2022:189)通過記憶回到曾經的時空,感受生命的脈動。
因此,「記憶」在《時間的節拍》一書隨處可見,比如〈流浪者之歌〉,「貼上靜默的標籤/和記憶浸泡憂鬱的防腐劑」(鄭智仁,2022:148),訴說著流浪者的孤獨,試圖封存某些記憶,卻又無法擺脫記憶裡的那些憂傷;〈浮生六記〉裡,「是記憶在濤浪聲中響起」(鄭智仁,2022:20),在靜謐的時刻,記憶如潮水般不斷湧現,喚醒內心的孤寂;詩作〈渡船〉中,「而與季節反覆印證/烹煮記憶的鮮味」(鄭智仁,2022:22),詩人將記憶比擬為佳餚,經過時間的精心烹飪與熟成,在心中一次又一次細細品味,並且隨著季節變化,思緒在不同情境裡發生波動;到了〈山夜讀雨〉,「遂讓新葉攀上記憶髮梢」(鄭智仁,2022:114),當下的新生與過去的記憶並置成為鮮明的意象,思緒與記憶都在時間之流裡開展。
記憶並非永遠相同,而是會隨經驗累積產生變化,Geoffrey Cubitt認為:「『記憶』作為一種概念延伸到了一些新的領域之中,並以新的方式得到運用。」(Cubitt Geoffrey , 2021:8)閱讀鄭智仁詩作,即可以發現記憶的變異更迭,〈殘帖〉一詩,「於是走過堤防,讓回憶曬乾又濕」(鄭智仁,2022:16),走過堤防的不只是人,更包含著時間的推移,記憶隨著時間流動重新被喚醒,乾與濕是淡忘與想起的反覆,也代表著現實和回憶的交錯,今與昔同時並存;〈茶屋街散策〉最末寫道:「茶香仍在飄溢/記憶是否依然金澤」(鄭智仁,2022:110),日本金澤茶屋街的茶香依舊,不因時間改變,然而,旅人身處相異的時空,卻未必能完整記憶當初旅遊的美好時光;〈行旅〉則是「但記憶裡的歌謠仍在誦唱,一山之隔。」(鄭智仁,2022:98)描摹了過去依舊被記憶保存起來,縱使可能有些距離甚至是阻隔,但記憶彷彿具有穿透力的歌謠,在當下不斷引發迴響……。
通過前述詩作能夠發現,詩人結合聽覺、視覺、味覺、嗅覺、觸覺等感官書寫,表現時間的流逝,同時讓記憶更加鮮明,然而,記憶並非永遠如此清晰深刻,〈水兵〉首句即寫道「雨沖走了斑駁的記憶」(鄭智仁,2022:174),雨可以是正面意義的洗滌淨化,也可以是負面意涵的困難關卡,另一方面,雨是時間的象徵,沖淡了記憶。〈失憶的可能〉同樣點出失憶是難以抗衡的,第一段寫道:
時間總是從語言的
房子溜了進來
偷吃記憶的果實
匆忙躍出歷史
一起失竊的句子(鄭智仁,2022:18)
這首詩描寫了記憶在時間侵蝕下逐漸消失之過程,伴隨時間無聲而來的往往是遺忘,因而詩人將時間比擬為偷偷吃掉記憶果實的小偷,時間是人類無法抵抗的力量,總是侵蝕著大家的記憶,不單是個人記憶,屬於集體記憶的歷史面對時間之流,同樣脫離不了被吞噬的處境,逐漸變得模糊。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六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