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人生多向度
閱讀王鴻鵬《哲學、愛情和微不足道的真實》
作者:李桂媚 圖片提供:王鴻鵬
哲學家馬庫色曾經提出「單向度的人」之批判,其認為:「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切都變成了『單面』」(羅筠筠,2003:74),隨著工業社會的科技發展,不只是事物逐漸具備同一性,原本多維度的人們亦變得平庸,就連思考也變成單一向度,哲學系出身的詩人王鴻鵬,對於馬庫色自然是不陌生的;因此,當他將超過二十年的詩作集結為首部詩集《哲學、愛情和微不足道的真實》,除了收錄有他寫給馬庫色的詩作,更透過「哲學之卷」、「愛情之卷」、「真實之卷」、「絮語─夢囈之卷」的殊相,奮力展開人生的多向度,在這冊集子裡,我們可以讀到哲學對生活的辯證、愛情的美麗與哀愁,同時能看到工作場域所思所感、生命殞落的送別,以及觀看棒球比賽的日常。
單向度的人
提及馬庫色的作品包含〈捲紗仔人生──致馬庫色(H. Marcuse)〉與〈三十九歲的留言──華麗的英雄墓碑〉兩首詩,〈捲紗仔人生──致馬庫色(H. Marcuse)〉在副標題即指出此詩寫給馬庫色:
透明的純淨
凝固瞬間風乾灌入氮氣封存
成為顆粒存在
列隊整齊整齊步行進入壓出機
在螺桿推壓塞入模具,抽絲
成紗
在奮力拉扯與潤滑中
成為他者定義完美的紗錠(王鴻鵬,2021:48)
這首詩以哲學觀點來凝視紡紗工廠作業員的工作,相同的原料、相同的操作流程,生產出一批又一批相同規格的產品,不論是使用的物料、最後的成品,還是勞工日復一日重複的作業模式,就好像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一般,而這正是馬庫色曾經批判的單向度問題,受到環境同化,失去思考或批判等能力,Alasdair Macintyre析論馬庫色時,即曾談到:「一個先進工業社會中工作條件也趨向於使工人們變得消極」(Macintyre, Alasdai r. 1992:64)。詩作末句更是特別選用「他者」一詞,點出勞方與資方的權力結構,權力關係讓人的主體性消失,產品有所謂的標準化,工人在權力的規訓之下,甘於受困在框架與限制之中,成為別人所期待的樣子。
另一首詩〈三十九歲的留言──華麗的英雄墓碑〉,則是在全詩最末兩行寫道:
像個馬庫色單向度人活在傅科權力關係世界
只能帶著枷鎖舞動(王鴻鵬,2021:179)
詩人寫於三十九歲的這首詩,可說是他面對職場的自白,身為一名工廠工頭,縱使有再多的哲學底蘊,在上班的時候,依舊只能遵循著既定模式運轉,無法掙脫現實環境裡面那些莫名的束縛,這副隱形的枷鎖既來自於勞資權力關係,亦導因於意識形態之中,應該如何、不可以怎樣……等等根深蒂固的認知,就像傅柯對於知識之詮釋:「知識不但告訴人們哪些事情做的正確或錯誤,而且也規定人們應該做或不應該做哪些事情。」(高宣揚,2004:215)而人們在接受權力規訓、努力符合工廠標準的同時,無形當中,可能已經失去了身體與心理的某些主體性,卻毫不自知。「單向度的人」此一概念同樣出現在與工廠相關的詩作〈料桶〉:
在液體的攪拌 反應 風乾
「我們」被切成一片片的
我們,放入氮氣儲存
被期待
成為單向度的我們(王鴻鵬,2021:133)
值得注意的是,物料本身並不會移動,而是被動的接受人們對它的一切操作,詩人聚焦於原料,以物喻人,通過物料在生產線所經歷的製程,揭示其如何被形塑為相同的物件,以及單一的資本主義價值觀,看似描摹物料,其實亦是在刻畫工廠裡面的每一名勞工,就像劉清虔解讀「單向度的人」所提及的:「人在其中工作,就必須順應機器的順序而活動,人的個性、意志就會受到相當程度的壓制」(劉清虔,1997:54),工人不僅是依循固定化的模式作業,甚至在這樣的氛圍底下,漸漸失去了思辨和反抗之能力。
關於權力結構的哲學辯證還有〈當論文作為權力技術〉一詩:
在你過往二十多年後
依舊必須親吻你的頭骨
也許美無法改變苦悶心靈
但活在權力結構
只能用微笑帶著手鐐腳鍊跳舞
傅柯幽靈無所不在在學術圈子發酵
願成為中世紀瘋子
脫離當代軀體
不斷規訓治療過程
成為學術機器肉體
灌進資料後,緩慢分類轉換成學術文字
標準註釋關於觀念出處
吞吐消化不完全糞便,再一次排泄(王鴻鵬,2021:57)
1929年出生、1984年逝世的哲學家傅柯,其所提出的諸多文學理論,到了21世紀,仍然在學術界不斷發生影響,詩作題目:「當論文作為權力技術」即源於傅柯曾經提出的觀點:「權力是通過論述而運作的某種東西,因為論述本身就是權力關係中的一個策略因素。」(高宣揚,2003:315)在傅柯的論述中,權力與知識論述關切緊密,論文撰寫一方面可以透過論述取得發言權,另一方面,論文有許多的格式規範,學術訓練必須遵循某些傳統,難免有所桎梏,而這正是詩中所說的:「帶著手鐐腳鍊跳舞」,值得進一步思索的尚有,那些高舉大師理論旗幟的論文,是否真正理解了哲人觀點?會不會只是一知半解,卻大放厥詞個人的錯誤詮釋,並且隨著時間積累,錯誤的文字闡述不斷被後續研究者引用呢?詩末,「吞吐消化不完全糞便,再一次排泄」正是詩人對於那些偽論文的諷刺。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六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