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者的大自然心曲
:畫家林士琪
作者:郎亞玲 圖片提供:林士琪
是畫家,也是隱者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這首膾炙人口的五言古詩,充滿著對田園山林的嚮往與暢懷,詩題「終南山」一直是傳統知識分子「入世」與「出世」的分隔線;是「仕」或「隱」的兩種生命型態的抉擇,也是「儒家」厚德載物、仁民濟世和「道家」無為逍遙、超然物外的分歧點。「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二句正是是詩人歷經仕途生涯顛簸跋涉後,拋棄俗世紛擾「所來徑」,回歸大自然「橫翠微」,迎向自由解放的喜悅與百感交集。不僅道出對生命歷程深沉的感悟,也表現出回歸自然後的明心澄慮。
林士琪目前的住家兼工作室位在南投水里山上,建築風格為傳統「一條龍」的老屋,已住了24年。他本為台中霧峰人,曾在大度山「理想國案社區」藝術街坊駐點 2年多,認識了不少藝術界朋友。1993年移居水里,逐漸遠離城市生活,全然投入創作與他喜愛的茶葉烘培、咖啡豆烘培、和自製養生醋。山下來的訪客,聽鳥鳴啁啾,見綠蔭蔽天,聞茶清香、咖啡醇香、果醋芳香,任誰第一次與他見面,都難以想像,他就是聲名遠播的製醋達人,也是台灣如今各地推廣健康醋飲的祖師。
一生只要畫畫就好
林士琪記憶中,小學 1、 2年級就愛畫畫,畫春天、畫布袋戲……,一落筆就欲罷不能,邊畫還會請老師鑑賞,完全無心上課。就學期間,只喜歡塗塗抹抹,自我學習,不乏師長的肯定。國中畢業後,父親見他既然愛畫,就介紹給熟人當廣告學徒,於是又奠定了一些繪畫基礎。後來經同事推薦復興美工,於是順利考上。不久,他突然領悟到;「畫畫是最快樂的事情。」並告訴自己:「我一生只要畫畫就好。」27歲那年開始在街頭畫人像,也實現了自己靠畫畫養活自己的心願,一周只工作一天,賺的錢就可以過一整個星期,他感到相當心滿意足。
「而立之年」前夕,他將累積的畫作拿到台中文化中心申請畫展,後來順利通過審查。當時十分難得的主題,是他在天安門事件(1989)隔年赴大陸湖南湘西的寫生作品。此後連續 5年,他每年都有一項個展,他以「從未有挫折感」來形容自己在繪畫領域的騁心快意。
東方水墨的情韻
林士琪長於油畫,幾次個展都以油畫為主,但他表示平日水墨、水彩、書法等都會練習,將之融入油畫作品中,因為水墨的意境、水彩的水性、書法的筆法,都給予他畫面的滋養。他認為古人畫畫講求練習,因此有「底蘊」,而現代人講求個性,同樣是表達,高低立判。他認同古人透過琴棋書畫修養身心,將負面情緒滌除,提煉出具人文精神的美感,這種美感,是「意境」,是藝術家創作的目標和理想。若果只強調「個性」的表現,缺乏深度,作品便會流於浮面。
林士琪的畫面經營,傾向意境摹寫,不依賴當前景色;也無須靠現場寫生,先是以水墨,後來養成習慣,水彩、油畫亦然。想要描繪出心中的意境,往往不能一蹴而就,於是就放著,等到有了靈感,再一次一次修圖,直到滿意為止。他對油彩的情有獨鍾,是因為年輕時覺得較水彩能表現出個性,後來油畫越畫越得心應手,於是便專攻油畫,其他多作為練習。至於題材方面,雖然是表達東方的「意境」,但採取了西方的顏料,主要是自己覺得對油彩的掌握度純熟,也容許一改再改,能慢慢讓心中的意境呈現。林士琪認為西方畫家運用油彩,大抵還是以顏色為主,而東方畫家即便研習油畫,最後還是很有可能回頭尋找東方意境,因為這是人文背景差異造成的結果。
近期的個展除了展出40張油畫,還有一些陶藝作品。林士琪不喜拉胚,他的大大小小生活陶,都是手捏,成形後土質堅硬不易修,他也不以為意,慢慢修飾到自己理想的型態,充滿人文的味道。原始、粗曠是其本色外,也考慮到使用者手持的方便性。
隱身大自然
然而,1996年以後,林士琪像忽然在畫壇消失般,沒有繼續在官方或私人畫廊展出,除了 1、 2項水墨小品,他自己和他的創作,逐漸遠離人群。問起他究竟是何原因 ?林士琪幽幽道出,是他搬到水里後,某日散步乎有所悟。覺得藝術不過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若能融入生活之中,才是最完美的狀態。專注生活況味,不假外求,便逐漸遠離商業交易意味濃厚的畫廊機制,而回歸生活中的創作型態。
為了增加收入,他先是做民族風服飾銷售,但回收很慢;於是又開始做健康醋,也鼓動風潮至台灣各地。後來,他又對製茶、烘焙咖啡產生興趣,他的手藝總是獨門功夫,一方面是柴燒慢燉,一方面是醇香回甘,提到他泡茶泡到冥想入定,來客也一片靜穆,凝神品味,這有如生活禪的境界,非參與其間,定以為誇大其辭。但只要是身歷其境,便能感受到品茗修心,身心不二的茶道精髓。
林士琪的人生守則,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就算不是自己熟悉的事務、只要用心觀察、練習,久而久之便能得心應手。從小看媽媽煮菜,看父親為客人理髮,這些生活技能都難不倒他,連庭院經常接待客人的「茶屋」,純手工打造,也出自他手。有一段時間,他勤學古琴,但學了 3次,老師便建議他自學即可。他沉醉於古琴沉鬱悠遠,餘韻空靈的美感,直至手傷不得不放棄。中國古代文人的琴棋書畫,他以為就是「藝術即生活」的最佳寫照。此外,閱讀古典詩詞、小說、歷史,也是增進人文修養的法門,自述「紅樓夢」讀了 9遍,對章節的熟悉度媲美紅學研究者。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六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