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微時代文創陣列 〉 訪談女詩人林婉瑜

趨向純粹的叛逆詩

訪談女詩人林婉瑜

作者:洪淑苓、劉建志 校訂、圖片提供:林婉瑜 文字整理:伍紀蓁

林婉瑜(1977年11月~),詩人、作詞人。畢業於國立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著有詩集《那些閃電指向你》、《剛剛發生的事》、《可能的花蜜》、《愛的24則運算》、《模糊式告白》,與散文集《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主編《2022 台灣詩選》。曾獲《2014 台灣詩選》年度詩獎、第11屆 台北文學年金、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等。

林婉瑜的詩廣獲好評,詩作〈午後書店告白〉曾被改編為微電影。她也授權某些詩句,運用於廣告影片、食品、飲料。詩句更曾在Netflix台劇《她和她的她》出現,成為最後一集結局的關鍵。

亦有許多與音樂的跨界合作,她的詩被譜曲成為「合唱曲」或「藝術歌曲」如:〈願望〉、〈大風吹〉、〈給你〉、〈倒影〉、〈預感〉、〈相遇的時候〉、〈十年〉、〈間奏〉……等。

從許多紀錄中可看出,林婉瑜的詩與各種藝術跨界激盪的火花。

除詩以外,2015年開始她也發表流行音樂歌詞:梁文音〈慢一點〉、孫盛希〈迷些路〉、黃綺珊〈I Will Be Good〉、蔣卓嘉〈迷路是為了遇見你〉……等。

讀詩、寫詩、北藝大
林婉瑜提到小時候經常搬家,那時與小學、國中同學通信,寫信像為時間之殤、空間之隔,再創了記憶。儘管幼時就喜歡書寫,這並未讓她決定要成為詩人。林婉瑜開始寫詩,是在就讀北藝大戲劇系時。

原本,她就讀 台北醫學院(現為 台北醫學大學)營養系,但在大二上,開學兩三週後,毅然決定轉讀文組,主動到校辦了休學。休學後,考上國立藝術學院(今為北藝大)戲劇系。當時,母親罹癌與妹妹得到重度憂鬱症,家庭被無可奈何的變故襲擊,沉鬱難解。然而,在閱讀和創作時,她暫時忘卻了現實的難。

北藝大戲劇系是十分熱鬧的環境,上課氣氛也很歡騰,但因家中難解的課題,使她無法融入這種氛圍,她開始大量讀劇本、詩集,從中建構對作品的鑑賞和觀點。當時她大量閱讀詩、劇本、廣告、美術、現代藝術,不同的藝術,累積了多面向的涵養,也使她的創作富有畫面感與音樂性,詩中同時也收納了哲學、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概念。此時,讀詩,同時也開始寫詩。發表詩作於網路、報紙副刊、文學雜誌等處。

對比現在的讀者,對於詩的喜愛和樂意傳播。當時,「寫詩讀詩」對社會大眾而言仍是很邊緣的概念,即使是在北藝大的藝文環境中,寫詩讀詩的人仍屬極少數。

林婉瑜回顧:「二十多歲時,感性、情緒、意念都很強烈,當時還無法駕馭或控制,常是被強烈的想法或情感驅動著。一些感受太鮮明了,想要的想說的想表達的,牽動每一秒的思緒,以致夜晚難以成眠,很難理性規律地生活。詩素描這些,也安放這些。直到現在,並不是變得不強烈,而是長久的練習之後,理性變得強壯,知道如何面對、如何緩釋,把強烈的這些那些,變成靈光的材料,而不是被牽著走。所以現在的生活規律平靜,不再失眠、不再燃燒健康,在一種可以好好照顧自己的節奏中創作。」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八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