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散練習》
然靈
的身體與時間的思考
作者:李桂媚 圖片提供:然靈
遺憾的彩虹
《解散練習》是然靈的第一本散文詩集,更是臺灣詩壇第一本女詩人散文詩集,王文仁認為,此書「以散文詩的型態和女詩人的身份,在 台灣文學史上留下先例。」(王文仁,2011:104)陳政彥亦曾評價然靈「是女詩人寫散文詩不可忽視的代表」、「是未來編寫台灣詩史必不可掠過的女詩人之一」(陳政彥,2022:257)。細細品味收錄在《解散練習》裡的詩作,可以發現,詩人交織起身體意象與時間流逝,重塑記憶切片,展現女性特有的感知與世界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當屬以女性生命歷程為題材的散文詩〈她〉:
「她將一生的華麗溶成一盒水彩,為了保存六歲時第一次看見的彩虹。
十三歲時,第一次月經讓她學會像母親那樣貧血;二十歲她在他的掌紋裡找到三十歲的魚尾紋;五十歲故鄉的鑰匙打開了肚臍;七十歲她沉默成一株鳳尾蕨,把呼吸聲拉尖搔記憶的癢。
八十歲時他憂鬱成蒼蠅的複眼,不斷地磨蹭著牙刷,一直想把她的樣子刷清楚;但失聲後的唇,竟萎縮成一顆過瘦的牡蠣,被浸泡在喝剩的XO裡,除腥。」(然靈,2010:55)
〈她〉是女人身體與時間的對話,透過「身體」和「時間」兩個維度,展開女性生命經歷的不同切面,詩人選用具有代表性的片段來呈顯女性一生。第一段以水彩來形容女性的風采,顏料的五顏六色象徵不同年齡階段的追求,而童年首度看見的彩虹,代表純真的本心與對夢想的嚮往,從身體改變來看,嘗試保存彩虹的顏色也是試圖留住青春,不只是曾經的容顏,詩人企圖抓住的更是多采多姿的回憶;生命旅程的點點滴滴,就像水彩顏料一樣,在人生這張紙上疊加交融,形成獨一無二的美麗,在記憶裡永遠不會褪色。
第二段寫下時間流轉下的女性身體變化,十三歲經期初次造訪,帶來生理上的「貧血」,也開啟了日後精神面的「貧血」,情竇初開的二十歲預見了三十歲的「魚尾紋」,那是時間在身體留下的印記,亦是女人對家庭的責任與付出。從兒童、少女到中年,除了身體可見的變化,內在也不斷深化自我認識,隨著時間流逝與年紀漸長,五十歲的女性重新思考自己與母親的聯繫,即使到了七十歲,依舊默默探索著個人身份及認同。
值得注意的是,到了第三段,詩人將描摹對象由「她」轉換成「他」,透過八十歲男性的髮蒼蒼、視茫茫,揭示身體退化以及時間沖刷記憶的無情。
詩作〈她〉的「彩虹」代表童年的美好與夢想,同樣運用到「彩虹」意象的散文詩〈生日願望〉,其中的「彩虹」則多了一分未能實現的遺憾:
「故鄉的雨,下完了我的童年。
二十歲那天,我等了二十年的第一個生日蛋糕,依舊沒有出現。母親說:「父親在工地的鷹架上,畫了一道彩虹給我。
我要用鹽,調一座海洋,將父親的白髮撒成波浪;就讓我是一尾最乖的魚,劃一圈圈的漣漪,把母親投給我的青春歲月,全數退還。」(然靈,2010:35)
開場從雨談起,雨是眼淚的象徵,亦是時間的足跡,生日蛋糕未必是實體的蛋糕,也可以指稱童年的夢想,詩中我等待了二十個年頭,一直期盼著的那個生日蛋糕,即使到了二十歲生日這一天,還是沒能如願以償,而母親以父親在工地畫了彩虹來取代蛋糕,不只是蛋糕的缺席,辛勤工作的父親也無法共同慶生,那股失落的心情不言而喻。「白髮」訴說著時間的流逝,小時候可能尚不明白為人父母的辛勞,直至時間帶來的成長,詩中我終於慢慢體悟父母為自己所付出的心血,以及人生選擇的無奈,因此在最末一段,詩人以包容一切的海洋來回應父親給予的愛,更希望如果時光能夠倒轉,要讓母親擁有屬於自己的青春歲月。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九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