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微時代文創陣列 〉 失落與復甦

失落與復甦

閱讀莊芳華《田野正在忙》

作者:李桂媚 圖片提供:莊芳華

散文集《田野正在忙》映照著莊芳華的生命經驗,從國中生物教師一職退休後,她專注於農村的勞動生活,書名《田野正在忙》顯示出作者將田野視為世界縮影,〈啊!彩鷸〉甫開場就道出:「農鄉,一個全然開放的生態系」(莊芳華,2025:12);〈休假的田野〉寫著:「土地是滋養生命的有機體,一小撮的泥土裡,就孕育著數量數億的微生物」(莊芳華,2025:67);在〈甘願勞動〉一文裡,她形容:「看顧一片土地,好比豢養一個眾生世界」(莊芳華,2025:125),與書名並置來看,其實「正在忙」的,不只是生機蓬勃、生物多樣的樹園,更是農婦在勞動的日常裡,對萬物生息的細膩觀察,對環境永續的點滴哲思。隨著作品付梓,讀者得以透過莊芳華的獨特觀點與生活實踐,感受大地之母的柔軟與堅韌。

自然環境並不是永恆不變,而是在歷史長河裡,隨著人類活動逐漸發生變異,科技對環境無可避免地產生衝擊,失落與復甦在錯綜複雜的脈絡裡共生共存,就像美國哲學家唐納.哈維(Donna J. Haraway)所指出的:「時序來到二十一世紀,已經無法用傳統生態學的角度來看待生物與環境之關係,當前正在「與困境共存」(staying with the trouble),建立新的關係。」(Haraway. Donna J,2016:30)。在莊芳華的散文中,能夠看見農藥對生態的影響、外來種的侵襲、垃圾與環境惡化等問題,亦能看到對瀕危物種的關心以及原生植物的復育,甚至可以說,《田野正在忙》就是一部農民微觀的環境史,見證了社會發展下的環境變遷。

自然在失衡
吳晟、莊芳華賢伉儷響應平地造林已超過二十個年頭,「純園」一直採取友善環境的自然農法,因此容納著豐富的動、植物生態,收錄在散文集的第一篇作品〈啊!彩鷸〉,莊芳華在樹園遇見正在逐漸消失的保育類鳥類彩鷸,因為化學藥劑中毒而奄奄一息,試圖搶救卻僅是徒勞。彩鷸原本是幫農民吃掉外來種福壽螺的水鳥,卻因為農藥、除草劑等化學品的噴灑,讓牠在捕食福壽螺的同時吃進了有毒物質,莊芳華不禁深深感嘆:「某些物種消逝、某些物種出現,其實是地球尋常的消長現象。然而當古老地球走入第六次生界演化的年代,如果物種面臨大滅絕危機,最大的罪魁禍首絕對是人類的行為。根據聯合國物種學者的統計,平均每一小時,世界上就有一種生物滅絕消逝,彩鷸也是瀕臨消逝危機之一。眼看著我們美麗的農園,正在以違反自然倫常的耕作模式,不斷製造生機的殘酷陷阱,進行一種反進化的輪迴,著實令人慨嘆不已。」(莊芳華,2025:18-19)

物種消長原本是自然演化現象,然而,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始終是交相影響,不論是農業還是工業發展,都會對自然條件帶來一定程度的重塑,絕不能只是從經濟獲益立場來思考,而是應該同時考慮到自然界為此付出的代價,否則可能一步步造成生態浩劫。

輯一另一篇作品〈白鷺鷥會知道〉,同樣闡述到農藥問題與生態改變:「水田、耕牛、白鷺鷥相依相隨的畫面,原本是台灣農鄉的具象圖騰,但是近些年來,為了越來越艱難的覓食需求,白鷺鷥們尋尋覓覓,辛苦入出危境,到處找尋任何清淨地。」(莊芳華,2025:22)

自然環境受到汙染,讓物種生存情況也變得嚴峻,台灣農村正面臨這樣的生態變遷,白鷺鷥尋找棲地與覓食困難,反映出從自然農法到化學農法的人類介入,讓自然失衡,動物們生活環境不斷地惡化,怎不令人心驚。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三十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